蛇 毒的名言
(一)
1、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管子牧民》
2、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4、苟利國度,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5、就義赴國難,視逝世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6、義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7、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8、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赤忱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11、精忠報國。《宋史岳飛列傳》
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議於本日》
13、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14、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15、士不能夠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秦伯》
16、志不強人智不達。《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18、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
19、非恬淡無以明志,非安靜無以至遠。諸葛亮《誡子書》
20、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耿?列傳》
21、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22、古之破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晁錯論》
23、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石成金《傳家寶俗諺牧民》
2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5、歲寒,而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2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
28、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英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二)
1.正人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周易》
譯文:君子就算有出色的才幹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誇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能力或技能發揮出來。
2.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譯文:驕傲於已取得的成就,將會招來喪失和災禍;謙虛並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而而得益。
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譯文:假如我有了某些成績,別人並不懂得,可我決不會覺得憤慨、冤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采的表示嗎?
4.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譯文:說了的話,一定要取信用;斷定了要乾的事,就必定要堅定果敢地幹下去。
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
譯文:講事實,不憑空猜想;遇事不獨斷,不率性,可行則行;行事要機動,不呆板;凡事不以我為核心,不自認為是,與四周的人集思廣益,獨特實現義務。
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譯文: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長處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7.君子求諸己,君子求諸人。《論語》
譯文:君子老是斥責本人,從本身找缺陷,找問題。小人經常把眼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毛病跟不足。
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
譯文:君子心懷豁達,思維上坦白乾淨,外貌動作也顯得非常舒服安寧。小人心裡慾念太多,心理累贅很重,就常憂愁、擔憂,外貌、動作也顯得侷促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9.不怨天,不尤人。《論語》
譯文:碰到挫折與失敗,毫不從客觀上去找藉口,絕不把義務推向別人,後來發展為成語自怨自艾。
10.不遷怒,不貳過。《論語》
譯文:犯了過錯,不要遷怒別人,並且不要再犯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