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訓的定義與發展歷史
一、聲訓的定義
聲訓就是因聲求義,也叫音訓,即通過語音線索尋求語義,是一種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解釋詞義的訓詁方法。換言之就是從被釋詞的語音形式著眼,利用語音,語義的關係來推求它的意義解釋詞與被釋詞之間往往具有音同,音近或音轉的關係。
二、聲訓的發展歷史
聲訓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先秦、漢、唐、宋、清五個重要的發展時期。聲訓一法在先秦時期就已萌芽。周、秦時代為聲訓產生與初步發展的階段,聲訓材料散見於諸子論著之中,如《孟子·滕文公上》:“癢者養也,校者教也”。
到兩漢、魏晉發展大盛,產生了聲訓專著,以劉熙的《釋名》為代表,得到全面的推廣。在晉代出現了聲旁兼表字義的學說,晉初的楊泉《物理論》已有“在金曰堅,在草木曰緊,在人曰賢”的說法,說明當時已經意識到形聲字的聲符可以兼表字義的原理。這一時期聲訓研究成為一門相對較獨立的學問,解決了很多詞語訓釋的難題;唐以後聲訓漸微;發展到宋朝,有學者進一步把聲旁兼表字義說深化,如王聖美提出了“右文說”,“
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貝之小者曰賤。如斯之類,皆以戔為義也”。這樣的研究成果對後世的學者影響深遠;到清代,聲訓達到最高水平。這一時期,由於加深了對音義關係的認識,古音研究有新突破,聲訓便有了更大的發展。
訓詁學家明確提出因聲求義的主張,並整理出了不同時期的語音聲韻特點,注意聲訓中語音的時代性。把語音相近的字歸納為雙聲、迭韻兩類,而這兩類字,都存在聲近義通的關係。學者們對於聲訓的研究特別強調“訓詁之旨,本於聲音。故有聲同字異,聲近義同。雖或類聚群分,實亦同條共貫。譬如振裘必提其領,舉網必挈其綱”王念孫《廣雅疏證序》”,強調語音的重要作用,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晚近章炳麟、 黃侃等先生又把訓詁學進一步提高“語言學”的理論上來。他們把“文字”“聲音”“訓詁”結合起來,組織成有體系的“語源學”。
最近訪問
- 聲訓的定義與發展歷史
- 職場與上司溝通的技巧
- 大學生創業網創業故事
- 高一語文上學期期中考試檢測試題及答案
- 描寫天氣抒情的詩詞
- 農村房屋室內設計裝修圖
- 冬紫羅蘭生日花語不可思議
- 小學六年級上冊英語考試複習試題
- 給朋友的溫馨早安心語說說
- 山西政法幹警考試基礎常識例題精講
- 集團公司黨委宣傳部思想工作總結
- 天津招警考試資料分析習題精講
- 生物技術專業怎麼樣
- 愛情十分難受說說
- 自動擋車駕駛有哪些技巧
- 非主流繁體的個性簽名
- 白鶴藤的藥用價值
- 大學生創業網故事
- 傷感愛情的心傷個性簽名
- 唐代詩人王維的妻子是誰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