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寶寶上早教課程的目的是什麼

  寶寶該不該上早教呢?這個問題值得新時代父母關注,有多少父母能夠真正瞭解早教的含義。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讓寶寶上早教課程的目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讓寶寶上早教課程的目的

  現在很多家長朋友誤以為上早教每週的一兩節課只要堅持上,都會變聰明,就會起到了早期教育的結果,甚至有些父母交過費用自己很少帶孩子去,交給老人或者保姆帶孩子參加,這是對早教課的誤解;早教課有必要上,但是什麼作用呢?該如何上才能有效果?早教課上孩子的學習其實不是知識,而是社交、語言、手部精細、音樂聽力、大運動、禮貌、行為規則、感知覺培養等等,但是很多父母都會說,這些我們在家也可以做啊?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早教課的老師把陪孩子玩當做工作,一個認識花生的課程,老師可以很有創意的用到音樂語言—花生兒歌、肢體---花生舞蹈、精細---剝花生筷子夾花生、大運動—通過障礙運花生、社會科學---土壤裡種花生、繪畫手工---給花生塗色畫花生;但是在家裡我們父母親往往比較單一,永遠只會唱小兔子乖乖,只會講三隻小豬,大多是因為沒有那麼多的想法和精力做過多準備與想象開動自己與孩子的大腦;因此,早教課應該是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的過程,家長學習老師的方法與創意,在與老師的溝通中瞭解孩子年齡段的發展特徵,每天陪伴孩子運用於生活,才能起到真正的早期教育的效果。

  現在正值春暖花開的季節,多帶孩子出去走走、郊遊,讓生活多樣化,想象與行為多樣化,孩子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資訊,都會被大腦所吸收,曾經一度有文章表明,孩子幼年時期不要帶孩子去旅遊,要讓孩子長大後自己感受,甚至也有家長認為孩子小,即便去了也不會有什麼印象,浪費時間金錢,個人是不太認同的,我們仔細回顧一下,兒時去過的地方,長大後我們就不會再去了嗎?感覺也一樣嗎?不是的,兒時外出的經歷、體驗與認知,即便孩子小沒有記憶,也會深深的印在孩子的腦海,在孩子潛意識中所接受資訊,這些資訊對於孩子行為、個性的影響,是長大後無法彌補的,行動起來吧?

  早教的黃金時期

  在這裡再次借用“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古語,沒錯,就是七歲以前;早期教育,個人認為其中一個方面就是對大腦的開發,在解剖學上,出生時小兒已具備了成人腦所具備的溝和回,但比成人的淺,在組織學上也已具備了大腦皮層的六層基本結構。

  出生後無論在解剖上還是在功能上又得到了迅速發展。具體地講,自妊娠最後3個月至生後1.5—2歲是腦發育的最快時期,也是最為關鍵的時期.出生時腦重量350—400g,佔體重的1/8一l/9,約為成人腦重的25%,1歲時為出生時的二倍達成人腦重的50%,2歲時為成人腦重的75%,顯然在最初2年內腦發育是快的。3—6歲時,腦的發育比較迅速,腦重已經由1歲時的900g增至6歲時的1200g。

  早教的基本原則

  首倡興趣

  我們不可能期望二三歲的寶寶用意志和努力來學習,但只要引起孩子興趣,他們也可以長時間地專注於一項活動。只要父母發現了孩子的興趣就能創造很多教孩子學習識字和閱讀的情境。

  我兒子從小就喜歡看天氣預報。一到天氣預報時就全神貫注跟著電視裡的播音員念詞。我突然想到何不趁這個機會讓他也認識一下各個城市的名稱呢,於是在預報員說“北京”時,我就指著熒屏上“北京”兩個字念一遍,於是他知道了他每天讀的城市與熒屏上出現的漢字的關係。

  我兒子還是個車迷,帶他逛街,看到馬路上來往的車輛就手舞足蹈,嘴裡唸叨著:“三輪車、摩托車、小汽車、大卡車、拖拉機……”從認識數字時起,他的一大愛好就是讀車前車後的牌照,這種興趣幫助他早早就能流利地讀阿拉伯數字。

  我們也很重視他的這一愛好,我先生買的一本“小小車迷”成了兒子長久喜愛的讀物。他不但認識上面的各種車輛,而且連車名都認識,即使手寫在紙上他也能流利地讀出來,像“重型運輸車”、“攪拌車”、“工程維修車”、“英國摩根概念車”、“日本豐田考斯特中型客車”等等。走在街上,兒子常常連噴在車體上的字也會念一遍。

  寶寶在早教中心看書

  但是,對於故事書,那就得看他那天是否有興趣了。我給兒子買了些諸如《漁夫和他的妻子》、《寶寶睡前故事》之類的書,他幾乎從來不看,但我先生給他買的一些圖畫簡單,字又不多的書如《小熊胖嘟嘟》、《狼來了》等,他都非常喜歡看。有時居然能自己趴在沙發看上40分鐘。如果遇到不認識的字,他就求助:“爸爸念念”或“媽媽念念”。

  不要聽到“閱讀”就想到書.其實。生活中,現成的“教材”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而且孩子對他們非常感興趣。讓孩子閱讀各種生活用品上的文字不但能培養他的閱讀能力,而且能幫助他拓

  展生活空間。“你吃的是什麼啊?”和兒子一起讀一讀包裝盒上的字,等他會讀了我才讓他吃,通過這種鍛鍊,兒子很早就會讀“旺旺雪餅”,“南瓜餅”“阿爾卑斯棒棒糖”、“大白兔奶糖”、“福滿多方便麵”了。

  在時間充裕的時候,我會帶兒子到超市去,讓他坐在手推車上,從貨架上隨手取下商品讓他讀一讀。他指著商標大聲念:“洗髮露”、“花露水”、“鈣片”……

  家裡買了洗衣機後,包裝箱放在客廳裡讓兒子玩了很多天。先是讀上面的字,然後把大盒子當房子玩。

  教育性

  二三歲的寶寶正是觀察、模仿能力最強的時候,但他們對行為的辨別能力還不是很強,因此教他們識字閱讀也要注意教育性原則。

  我帶兒子在街上散步時,每次看到垃圾箱或垃圾車兒子都很感興趣:“這是什麼?”其實他每次都是明知故問。我則每次都和他在垃圾箱邊站一會,指著上面的字讓他讀一遍,然後問他:“垃圾箱是幹什麼用的?”兒子吃了餅乾、雪糕或喝了飲料後,我都會提醒他把包裝盒拿著一直走到垃圾箱附近才扔進去。扔之前,我會讓他把盒上的商品名稱再念一遍,然後說:“咱們把空的‘匯源果汁’的殼子扔進去吧。”

  如果兒子偶爾隨手將不用的東西扔在路上,我會撿起來拿著,走到垃圾箱旁時再交給兒子投進去。

  兒子喝牛奶等保質期短的飲料時,我會問他:“過期了嗎?”然後找出寫有 保質期的一行字,讓他讀一遍,之後我會告訴他已經生產幾天了。,兒子都會問我“過期了嗎?”這樣的好處是,我相信“保質期”的概念已經在兒子幼小的腦子裡紮了根。

  草坪、花園邊的告示牌,是既方便又有教育意義的閱讀材料。每次帶他路過草坪前的告示牌前,我們都停下了腳步,等他學會以後,我就給他解釋是什麼意思。在我撰寫本文的時候,兒子在我身旁玩積木。我用鋼筆把這幾個字寫出來讓他讀。結果他馬上很流利地讀出來了。

  孩子的格調要從小培養,從小事開始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