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地區農曆正月十五日的習俗是什麼
提起元宵節,想必大多數的中國人都並不陌生,正月十五鬧元宵,也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那麼你知道嗎?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歡迎大家閱讀。
少數民族地區農曆正月十五日的習俗
1、巴烏節
彝族的傳統節日巴烏節在農曆正月十五。“巴烏”意為“打獵歸來”。見於雲南鶴慶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區。時此節原本是歡慶狩獵歸來的習俗活動,無固定節日。
2、偷菜節
流行於貴州省黃平一帶苗族的偷菜節也是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節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菜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所偷的菜僅限白菜,數量夠大家吃一頓即可。偷菜不怕被發現,被偷的人家並不責怪。大家把偷來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據說誰吃得最多,誰能早得意中人,同時所養的蠶最壯,吐出的絲也最好最多。
元宵節的起源和來歷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據史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過元宵節的風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充套件開來。
又有一說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 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晒穀場跳舞。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 少數民族地區農曆正月十五日的習俗是什麼
- 哪種瑜伽動作姿勢可以治療失眠
- 什麼是彙算清繳報告的意思概念注意事項
- 吊燈的畫法步驟兒童畫繪畫教程
- 織毛衣怎麼起針
- 女人最想聽的話
- 好的詩詞句子
- 如何修理家用縫紉機***2***
- 班長鼓勵同學們的話語
- 氣質美女齊肩髮型圖片2017簡單搶鏡
- 學生入團志願書的一千字範文
- 警察靈異故事
- 一個人走在冰上流汗打一成語的答案
- 貴州公務員片段閱讀訓練題附答案解析
- 個人決心書範文
- 關於一路順風成語接龍
- 人物神態描寫好句精選
- 軍隊擴充打一成語的答案
- 房屋租賃三方合同格式
- 橄欖的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