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的種植前景有哪些

  近幾年,白芨價格一路上漲,所以很多的人都會想要種植白芍,然而大部分的人都不太瞭解白芍的種植前景。下面是小編為您分享了白芍種植前景,一起來看看吧!

  白芍種植前景

  1.資源產量

  白芨又名甘根、白根、白烏兒頭、羊角七等,是蘭科植物,白芨的塊莖為不規則的扁圓形,有2-3個爪狀分枝,表面黃白色或灰白色,屬於稀有物種。在我國主要分佈於貴州、四川、雲南、廣西、浙江等地,主產於四川、雲南、貴州。白芨生長在氣候溫暖潮溼的山谷或山的背陰處,生長年限長。一旦過度採挖,要恢復其產量需要很長時間。近年來隨著人們的大量採挖導致了白芨分佈地銳減,已經使得白芨的資源嚴重不足,產量逐步下降。目前市場上的白芨貨源奇少,而且藥材個頭小的多,大的少,含潮大、質量差,採挖的地方也越來越遠,採挖難度增大,採挖人員正逐年減少,成本也因此在不斷地提高。追蹤產地瞭解到今年貨量遠少於去年,白芨價格的逐步上揚也是大勢所趨情理之中的事。

  2.白芨的市場庫存量

  一般採挖集中在7-10月,其餘時間也均可採挖,致使許多人不能夠囤積此貨。即使是囤積,商家也會考慮到成本問題,因為一旦囤積倉儲,其保管費用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的增加,成本自然會隨之上漲,如若價格上漲幅度不大無從贏利,就自然不會有人願意囤積倉儲。前幾年,由於醫藥部門資金緊張,忽視了白芨的收購工作,致使白芨的庫存下降,碰上廠家需大貨時,市場上往往無貨可供,有時候市場上競然出現“有價無貨”的反常現象。就目前而言白芨的社會庫存量是比較薄弱的。隨著需求的拉昇,供求矛盾的不斷激化必然會導致白芨價格上浮。

  3.市場需求

  白芨寒,味苦幹澀,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的功能。它是治療胃病的良藥,例如比較暢銷而且普遍被患者服用的“快胃片”就是使用白芨作為原料的最大品種;單味白芨生產的“白芨顆粒沖劑”和口服液,療效顯著,上市後銷路較好,生產廠商對白芨的年需求量也相應較大。白芨除了治療胃病以外還廣泛的被用著工業生產中的粘合劑,例如在捲菸生產中,捲菸的菸頭就是用白芨作粘合劑,裝裱字畫的粘合劑也是白芨製作的。另外,白芨多糖膠還可應用於日化產品中,替代化學增稠劑,並具有減少刺激性、保護面板、延緩衰老等功能,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和開發利用,白芨應用的範圍越來越廣泛,也就導致了白及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據2015年統計國內年使用量可達數千噸。

  4.白芨市場

  白芨屬三類藥材小品種,其價格很少出現大起大落。20世紀80年代,白芨價格多在4~6元/公斤上下浮動,進入90年代,隨著白芨中成藥的配方應用,其用量也相應增加,價格也開始有所上揚。但整個90年代,白芨的需求相對穩定,其價格也平穩執行在8~11元/公斤上下。

  進入21世紀,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白芨的用途不僅侷限於醫藥方面,而且在化工領域也佔有一席之地,其價格也隨用量的不斷增加而平穩上升。自2000年5月至2001年1月,其價格由10元升至14元/公斤左右,其後又逐步升至16~18元/公斤,一直到2004年7月,其價格一直堅挺在18元上下。近十年來,隨著醫藥製藥及美容產品對白芨的大量需求,白芨的價格也一漲再漲,到2014年,白芨價格已上升到200元/公斤左右,種植前景優勢明顯。

  白芍種植技術

  選地整地

  栽種芍藥的土地,必須經過3—4年白芍收穫之後才能翻土,因此,栽種前整地務必精耕細作。前作收穫後,選晴天不粘腳時,深翻30-40釐米,將土塊耕細整平,並施入有機肥與三元複合肥40—60公斤。

  種植技術

  栽種前須將芍芽根按大小分為兩類,分別栽種,以便日後管理。種栽大,管理得好,可提早一年起土收穫,栽種時間一般在寒露前後,越早越好,最遲不能超過霜降,如過遲,一方面因貯藏的芍芽已發新根,栽種時易弄斷;另一方面,栽後氣溫漸低,髮根不好,影響次年發芽生長。栽種時開穴,行距40-45釐米,株距30釐米左右,穴深16-20釐米,每畝可以種3500-4000株,開穴後,每穴放芽1-2個,留主根2-3條,根部宜分叉斜種,芽向上,覆土與畦平,以芽在地下5釐米左右為宜,覆土操作應細緻,土要細碎,不能用土塊覆蓋;土塊覆蓋的芽頭不能與土壤緊密結合,通風強,芽頭易受乾旱及凍害,會延遲發芽甚至不發芽。

  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芍藥最怕草荒,尤其在栽後的第二年,由於株行距寬,每株發出的苗不多,雜草容易滋生,若不及時除草,便會妨礙芍藥生長。因此,栽種後幼苗萌發出土時,即應中耕除草,以後約隔一個月進行一次,務必達到土鬆、無草的要求。每次中耕,只能淺鬆表土3-5釐米,以免傷根,並注意勿將苗芽弄斷,如果弄斷,當年就不再萌發,影響生長。若規模化種植,建議使用除草劑。

  2、追肥:芍藥當年栽種後,不必追肥。第二年與第三年追肥4次。第一次在3月份中耕除草後,第二、第三次在5月-7月,每4次次在11-12月。第四年春季根據芍藥生長情況可以追肥1-2次,每次追肥均應在株旁開穴或開環狀淺溝施入,施後覆土,以免肥料流失。建議追肥量為三元複合肥15—20公斤與生物有機肥。

  3、灌溉排水:芍藥較耐旱,但若久晴過幹,對生長不利,故旱時仍須灌溉,芍藥又怕積水,常因積水而引起病害,故應更注意排水。

  4、摘蕾:在4月中旬現蕾時,選晴天將其花蕾全部摘去,以利集中養分,促進根的生長,提高產量和質量。摘蕾不宜過遲。

  5、間作:栽後1~2年內,植株生長緩慢,發棵小,為充分利用土地,可間作蔬菜、豆類、芝麻作物。

  病害防治

  1、白芍鏽病

  是白芍生產上威脅較大的一種病害。5月上旬開花以後發生,7-8月嚴重,直至地上部分枯死,時晴時雨,溫暖潮溼或地勢低窪容易積水的情況下易發病。

  【防治方法】芍藥收穫時,將殘枝病葉收拾燒燬,減少越冬菌源。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地作高畦種植。藥劑防治可用三唑酮、農抗120等。

  2、灰黴病

  病菌主要以菌核隨病葉遺落在土中越冬,5月開花後發病,6-7月較嚴重,並一直危害地上部分枯死為止。陰雨連綿或露水較大的情況下,容易發病

  【防治方法】芍藥地要實行輪作,選擇無病種芽進行種植,雨後及時排水,平時增強田間的通風透光度,藥劑防治可選用多抗黴素、異菌脲、速克靈等。

  3、根腐病

  主要危害芍藥的根部,受害植株根部常出現半邊水漬狀的腐爛。

  【防治方法】下種時用多菌靈浸種,主要應注意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溼度。藥劑防治可選擇惡黴靈、福美雙等。

  蟲害防治

  1、蠐螬

  5-9月危害嚴重,幼蟲蛟食白芍根部,使芍藥的根部表面形成許多斑孔,影響產量和質量。

  【防治方法】用辛硫磷或樂斯本澆灌。

  2、小地老虎:一般4月-5月份危害嚴重。

  採收加工

  芍藥以根入藥,用種子育苗的4—5年,用芍頭栽種的3~4年收穫,於9月採挖,除去根莖及鬚根,洗淨,颳去粗皮,入沸水中略煮,使芍根發軟,撈出晒乾,一般畝產幹品250千克。

  白芍栽種方法

  1、種芽分類。栽種前建議將種芽按大小分為兩類,分別栽種,以便日後管理。種芽大,管理得好,可提早一年起土收穫。

  2、栽種時間。栽種時間一般在寒露前後,越早越好,最遲不能超過霜降,如過遲,一方面因貯藏的芍芽已發新根,栽種時易折斷;另一方面,栽後氣溫漸低,髮根不好,影響次年發芽生長。

  3、栽種方法。栽種時開穴,行距40-45釐米,株距30釐米左右,穴深15-20釐米,每畝可以種3500-4000株,開穴後,每穴放1個種芽,芽向上,種後即覆土,以芽在地下5釐米左右為宜。注意:覆土操作應細緻,土要細碎,不能用土塊覆蓋;另外,蓋土要仔細,不能將芽頭裸露,以免芽頭受旱、受凍,導致發芽晚甚至不發芽。

  栽植白芍,選地、土壤消毒、拌種等都是栽植時很重要的工作,我們需要掌握好每個工作環節,這樣才能培育出健康茁壯的幼苗,以達到白芍穩產豐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