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蔘的常見種類有哪些

  刺蔘的種類不多,常見的種類就是花刺蔘、梅花參和方刺蔘。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簡要介紹一下這些刺蔘的常見種類。

  刺蔘的常見種類:花刺蔘

  又稱“黃肉參”“白刺蔘”“方參”等,它們都為南海很普通的食用大連海蔘,它體長20-40釐米,參體呈圓筒形,背面排列大小不一的肉刺***疣足***,腹部平坦,管足密集,口位於前端,偏於腹面,有楣狀觸手20個,觸手均偏於背面;屬“刺蔘科”,產量較高,品質較好,但過於軟嫩。

  刺蔘的常見種類:梅花參

  又稱“鳳梨參”,英文稱作:Thelenotaananas,因其體表刺多而尖,肉刺基部相連和呈“梅花”狀而得名,體色純黑或嫣紅;為中國南海所產海蔘最好最大的一種;但因其略有一股苦澀味,而不太受歡迎;但中醫則認為它最有清熱去肝火的效果。

  刺蔘的常見種類:方刺蔘

  又稱“綠刺蔘”“方柱參”“海棒槌”或“海老鼠”等,英文為:Paracaudinachilensisvar,屬於海蔘科,主要產於中國的北海及海南島一帶;其體呈四稜形,而每個稜面都有一行圓頭小刺,色澤土黃略發紅,個體不大。與它同科的還有一種體形和體色都象地瓜,故名叫“海地瓜”的海蔘,英文稱作:Acaudinamolpadioides,體呈紡錘形,前端較鈍,後端有一明顯的尾。體呈肉紅色;體壁很薄,半透明。穴居淺海泥沙中。分佈於中國沿海一帶以及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地淺海;食用價值很低。

  擴充套件閱讀:刺蔘的生活習性

  “刺蔘”產於我國的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在明朝李時珍所編的《本草綱目》中有“***海蔘***產自遼東灣的,質地較好”,在清朝乾隆趙學敏繼編的《本草綱目拾遺》有“海蔘亦出登州***即目前煙臺萊州***海中,與遼東接壤,所產海蔘亦佳”,而且還有“海蔘遼產最佳,吳、浙、閩、粵者肥大無味”等論述。此種海蔘體壁肥厚,肉質細糯,刺多而挺,色澤有黃褐、黑褐、純白和灰白等多種,有“淡水制”和“海水制”兩種,又以淡水貨為最佳。

  喜棲水流緩穩、海藻豐富的細沙海底和岩礁底。夏季水溫高時行夏眠。環境不適時有排髒現象。再生力很強,損傷或被切割後都能再生。

  變色防禦

  海蔘能隨著居處環境而變化體色。生活在岩礁附近的海蔘,為棕色或淡藍色;而居住在海藻、海草中的海蔘則為綠色。海蔘的這種體色變化,可以有效地躲過天敵的傷害。由於長期的海蔘食用藻類以及生長低於不同海蔘的顏色。

  排髒逃生

  排髒逃生。當遇到凶惡的天敵***如鯊魚***偷襲過來時,警覺的海蔘會迅速地把自己體內的五臟六腑一股腦噴射出來,讓對方吃掉,而自身藉助排髒的反衝力,逃的無影無蹤。這叫排髒功能。當然,沒有內臟的海蔘不會死掉,大約50天左右,它又會長出一副新內臟。

  分身過程

  將刺蔘切為數段投放海里,經過3—8個月,每段又會生成一個完整的海蔘。有的海蔘還有自切本領,當條件適宜時,能將自身切為數段,以後每段又會長成一個海蔘。海蔘的這種再生修復功能一直是醫學、生物工程學家予以深入研究探討的問題。

  休眠情況

  當水溫達到20攝氏度時,刺蔘就會轉移到深海的岩礁暗處,潛藏於石底,背面朝下不吃不動,整個身子萎縮變硬,如石頭般。一般動物不會吃掉它。海蔘一睡就是一個夏季,等到秋後才甦醒過來恢復活動。

  天氣預測

  海蔘能預測天氣,當風暴來臨前,它會提前躲到石縫裡。 漁民利用這種現象來預測海上風暴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