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的原因和治療方法有哪些

  生活中許多人都會被頭痛的問題所困擾。引起頭痛的原因好多,有頭痛症狀一定要查清楚原因,及時治療。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頭痛的原因和治療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頭痛的原因

  一、頸源性頭痛

  頸源性頭痛是臨床最常見的器質性頭痛,多有頸椎活動費力、受限,頸部疼痛或頸椎旁壓痛,頭痛時間較長的患者,在頭部的疼痛區多有壓痛,頭痛發作時,常常有眼部不適的症狀。

  從臨床看,大多數頸椎病會引起頭痛。頸椎的活動度個體差異較大,與年齡、職業、鍛鍊情況等有關。一般隨著年齡增長,頸部活動亦漸受限制,易罹患頸椎病。中老年人後枕部經常出現疼痛,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疼痛越來越頻繁,需引起重視。

  二、藥物性頭痛

  有些慢性頭痛的病人,長期服用止痛劑後療效減退,以致病人不得不逐漸增大用藥劑量。服藥越多,頭痛減輕越短,用藥越來越多,而頭痛卻越來越嚴重,這種因治療頭痛的藥物使用不當而造成的頭痛稱為藥物性反跳性頭痛,其發生與過量藥物干擾有關。

  三、運動性頭痛

  常發生於運動或體力勞動時,疼痛部位一般在兩側顳部,休息後可緩解,運動後又發作,這種頭痛是心肌缺血的重要徵兆,不及時休息和治療,會誘發心肌梗塞和猝死。這種頭痛應立即休息、治療。

  四、腦腫瘤性頭痛

  由腦部腫瘤引起的頭痛有其特殊的特徵,每次的疼痛程度沒有起伏,卻會日趨嚴重,隨著時間推移,疼痛愈來愈厲害。運動、扭動、咳嗽、打噴嚏、舉重物等都會使疼痛加劇,躺下來就能得到緩解,常常會有噁心、嘔吐的情形發生。

  五、外傷後頭痛

  外傷後頭痛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頭部外傷一般都伴有腦震盪。

  急性外傷後頭痛可能出現意識喪失或短暫記憶喪失,一般發生於清醒後的14天內,持續時間約1~2個月,呈跳痛樣頭痛,伴噁心、嘔吐與胃腸系症狀及眩暈等。

  慢性外傷後頭痛無明顯特點,區域性壓痛,伴抑鬱症狀、耳鳴或情緒變化。外傷後頭痛與腦血管舒縮調節紊亂和腦脊液迴圈一定程度障礙有關,精神心理因素也佔相當重要的地位。

  六、緊張性頭痛

  這是很常見的一種頭痛。經常反覆發作,發作前有明顯誘發因素,如工作或學習壓力大、緊張、焦慮等。發作時,頭痛可擴散至頸、肩、背部,呈輕、中度疼痛,痛時有麻木、發硬、緊繃感。

  七、顱內疾病引起的頭痛

  ①顱內血腫,凡清醒患者由於顱腦出血、顱內壓增高,可出現劇烈頭痛,一般常伴有高血壓病史或外傷史;

  ②顱內佔位性病變,頭痛部位與佔位性病變的位置相關;

  ③急性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腫,在患者清醒時其頭痛程度與顱內壓升高相一致。頭痛時可能伴有全身症狀,如脈率增加和出汗等;

  ④蛛網膜下腔出血可出現突然嚴重頭痛,伴以身體失重;如果是動、靜脈破裂,一般在破裂後60min以內發作頭痛,伴以嘔吐、意識遲鈍和頸強直等症狀。

  八、感冒發熱性頭痛

  發生於感冒初起時,身體低燒或不發燒,但明顯頭痛,並伴有全身肌肉痠痛、關節痛,或伴有鼻塞、咽痛、流涕、打噴嚏等。

  建議:如單純頭痛、全身痠痛,建議選用抗炎鎮痛藥,如芬必得、阿司匹林、對乙醯氨基酚、萘普生、散利痛等。如頭痛伴鼻塞、流涕等症狀,則建議選用抗感冒藥如快克、感康、康必得、銀得菲等。

  九、偏頭痛

  偏頭痛也是一種常見的頭痛型別,以反覆發生的單側頭痛或雙側頭痛為特徵。約60%患者有家族史,成年患者女性多於男性,發病次數不等,但成年女性患者與月經週期有很大關係。一般疼痛集中於一側,疼痛呈搏動性,常伴有噁心、嘔吐。

  十、鼻竇炎性頭痛

  各類鼻竇炎尤其是慢性鼻竇炎,均可引起頭痛,常在用力擤鼻涕時疼痛加重。病變部位不同,頭痛部位也不盡相同。如額竇病變則頭痛時眼睛上方、前額下面會有觸痛;如上額病變,則面頰和上頜牙齒會疼痛。鼻竇炎的明顯症狀是整天腦袋發漲、像個充氣球。夜晚準備睡覺時,又突然像個癟氣的氣球,感到鼻腔內的黏液慢慢滴入喉嚨,引發陣咳。

  十一、青春期頭痛

  以女青年多見。發作前常有眼冒金星、頭暈、心跳、出汗、手足發麻等徵兆,發展較快,可持續數小時或數天,事後無任何症狀。頭痛多限於一側眼眶、額部等,為劇烈跳痛,有時瀰漫全頭,可伴有噁心嘔吐。一般在睡眠後減輕或消失。女患者多在經期發作,可能與內分泌有關。

  十二、官能性頭痛

  頭痛呈脹痛或跳痛並呈波動性,日久伴有失眠、多夢、乏力、眩暈、記憶力下降等表現。神經官能性頭痛往往痛苦難言,檢查時找不出病理改變。藥物治療效果不顯著。治療主要克服不良心態,做到心胸寬廣、精神樂觀、多參加文體活動,適當配合鎮靜止痛藥治療。

  十三、妊娠期頭痛

  妊娠晚期孕婦頭痛,多見於枕額部,並伴有煩躁不安、失眠,繼而出現噁心、嘔吐、胸悶。這是嚴重的妊娠高血現象,提示母嬰生命垂危。主要是因為血壓升高後,母親對胎兒的氧氣供給減少,造成胎兒缺氧,導致胎兒生長遲緩或窒息而亡。

  十四、三叉神經性頭痛

  這種頭痛常發病急、陣發性、電擊樣短時劇痛,並沿著單側三叉神經的分支向面部放射,有時僅為十幾秒種,但反覆發作,每天數次至數十次,可因進食、洗臉、講話而誘發。

  十五、夏季性頭痛

  暑氣逼人,人體為了散熱降溫,汗腺因通過汗液的蒸發而丟失大量的水分,如果這時不及時補充水分,則會使人體血容量減少,大腦因此而供血不足,故而產生頭痛。夏天,人們都習慣喝冷飲。有些人飲後產生頭痛,使黏膜下血管發生痙攣,這種痙攣雖為時短暫,但它卻使大腦忍受不了突如其來的血液斷流,讓人產生頭痛,人們稱之為冷飲性頭痛。

  十六、高血壓性頭痛

  頭痛伴頭暈、頭漲,也可有頭部沉重或頸項板緊感。頭痛多發於早晨,位於前額枕部或顳部,可能是顱外頸動脈系統血管擴張,其搏動振幅增高所致。

  十七、青光眼引起的頭痛

  頭痛部位多在眼眶的上部或眼球周圍,主要是眼內壓過高,並伴有視力障礙。

  十八、五官性頭痛

  眼、鼻、耳、齒的炎症或癌腫,會引起頭痛。如中耳炎、乳突炎、鼻炎、鼻竇炎疼痛在前額及鼻根部;慢性鼻炎或鼻竇炎引起後頭痛及頸部頭痛等。

  十九、枕神經痛

  發生於枕大和枕小神經分佈區,區域性神經有炎性反應,誘發枕神經痛。主要為後頭痛,一般為持續痛,並可能涉及頸部和耳後等鄰近部位,區域性出現痛覺過敏現象,也可表現為陣發性刺痛,受累區有觸痛。

  二十、與血管病有關的頭痛

  約有30%的頭痛患者與下列兩種情況有關。

  ①腦短暫缺血,尤其大腦後動脈缺血者容易發生。

  ②頸動脈或大腦後動脈、基底動脈、椎動脈等狹窄和阻塞,出現供血不足或缺血時容易發生。與血管病的相應部位出現中等度持續性、波動性頭痛。

  頭痛的治療方法

  1、頭痛時,把雙手浸在一盆熱水中***保持水溫在60℃左右***,一般約30分鐘,頭痛會減輕或至消失。 這是因為偏頭痛是由腦血管充血,壓迫腦神經產生。當手部血管膨脹,血液流聚於手部,腦血管充血量就相對減少,血管膨脹也減少,壓迫減輕,痛感便逐漸消失。

  2、生白蘿蔔汁,每次滴鼻孔兩滴***兩鼻孔都滴***,一日兩次,連用4~5天,可根除。忌吃花椒、胡椒。

  3、白芷4克,冰片2克,細辛2克,研磨粉捲入紙筒放藥粉燃著,用鼻吸入煙氣,該方適用於神經頭痛。

  4、用白蘿蔔皮貼在兩面的太陽穴上,每晚貼20分鐘,可治偏頭痛。

  5、乾白菜跟1塊,紅糖60克,生薑3片,水煎服,日服3次。

  6、鮮絲瓜根3個,白芷10克,與瘦豬肉適量共煮,吃肉喝湯。

  7、雙勾30克,紅棗60克,黑豆60克,生薑3片,雞蛋2個,共煮服。

  8、川芎6克,綠茶6克,紅糖適量。清水一碗半,煎至一碗,去渣飲用。

  9、頭痛時把蘋果磨成泥狀塗在紗布上,貼在頭痛處,症狀可減輕。

  10、冰袋冷敷。將冰塊放在冰袋裡或用毛巾包好,敷在頭疼部位。等冷卻的頭部血管收縮後,能夠有效的緩解偏頭痛。

  治療頭痛的幾種按摩方法

  抹額印堂穴

  將兩手食指屈曲,拇指按在太陽穴上,以食指內側屈曲面,由正中印堂穴沿眉毛兩側分抹,雙目自然閉合。手法以輕中有重為宜,每次做30遍以上,每日2次為度,本法古代稱“分陰陽”潔,抹後感覺頭清目爽,具有消除頭暈目眩、減輕頭痛之功效。

  拿風池穴

  用拇指與食指、中指相對捏住頸後肌肉近髮際處,手法採用一上一下、一緊一鬆推拿,以頸部感酸脹為度,次數自定,不強求一律,左右手可以交替進行,本法能改善腦部血液迴圈,增加腦組織血液供應。

  浴全頭穴

  頭部有上星、頭維、百會等穴,經常浴頭部各穴有健腦之功效。操作時將兩手五指分開,由前髮際分別向後髮際抹動,如十指梳頭狀,手潔輕重由各人自行掌握,一般以區域性感到熱、舒適、頭皮無痛感為度,次數根據病情而定。亦可用木梳代手指浴頭。本法可緩解腦部血管痙攣、抽搐,使疼痛減輕、思維敏捷。

  拿天柱穴

  以拇、食兩指,在頸後部斜方肌上方的天柱穴作拿捏動作,來回拿動各5~10遍,每日早、晚各一次。本法對高血壓引起的頭痛、頸椎病引起的頭痛,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拿合谷穴

  合谷位於拇指和食指之間肌肉豐厚處。手法以拿捏、點按此穴,有明顯酸脹感為度,每次10~15遍,每日2~3次。本法俗稱“拿虎口”。如能經常拿捏、點按此穴,具有清利頭目、緩解各型頭痛。


1.左邊頭痛的原因有哪些

2.游泳後為什麼會頭痛

3.經常頭痛的原因

4.冬季導致頭痛的原因有哪些

5.後頭痛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