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返鄉養殖勵志創業史

  創業的人在春天裡容易陶醉,迷失方向,創業者多看看那些在農村創業的經歷,學習他們的方法,從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創業方向。那麼下面就讓小編分享一些關於在農村養殖勵志創業史的內容,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在農村養殖勵志創業史一

  大學生村官創業賣土雞蛋火了

  會上吐真言,遭遇“圍追堵”

  “土雞蛋不是一年四季都有嗎?他怎麼說秋天應季?我家門口那超市,土雞蛋的價格眼看漲得就要吃不起了。”21日上午李濤登臺演講時,一直安靜地在會場協助比賽的工作人員,聽到發言,開始竊竊私語,互咬耳朵。

  “我來講一下養殖時間表,春季培育雞苗,夏季茁壯成長,秋季大量產蛋,冬季賣成雞,因為河南沒有活雞市場,一般是賣到南方市場,種雞吃了雪水下蛋率會下降40%。從這個時間上來看,土雞蛋真的不是全年都有,隨時隨地都能買。”李濤下臺後,給粉絲現場答疑解惑。

  細打量,一身深色西裝,眼睛不用看發言稿,腰板挺得筆直的李濤若與人相逢在十字街頭,沒準會被大膽的城市姑娘歸類為“高富帥”,而與他擦肩而過的路人,十之八九會將他當成公司小高層。

  這人,真的是來借東風、籌資金的中小企業主,只不過,相對於那些從基層做起、白手起家的企業家,他還有個身份,就是大學生村官。有創業者的激情,又有大學生的質樸,才使得他顯得“與眾不同”。

  是兩腿子泥的村官,也是大學生心中的“創業盟主”

  閉眼難見三春景,出水才看兩腿泥。你能想象,上段提到的西裝哥,還能穿著白大褂,在三伏天潛入瓦房蓋上石棉瓦組建的雞舍嗎?他能在母雞護崽、公雞啄人、絨毛亂飛的空氣裡,除錯裝置、分配飼料。

  李濤,是河南省2005年選任的大學生村官,現任濟源市軹城鎮良安新村黨支部書記,濟源市大學生村官創業聯盟總經理,市青聯副主席,下鄉時間已整10年。

  “2007年冬,我選定了散養土雜雞的創業專案,踏上了創業之路。”李濤說,在科學飼養,走高品質特色化發展路線的作用下,公雞和母雞用壯實的身材和飽滿的雞蛋,來回報他。“雞場收益很好。一個基地每年土雞和雞蛋產值共計75.6萬元,純利潤達15萬。‘豫源咕咕噠土雞蛋’這個品牌已在國家商標部門註冊,還是河南省的農業優秀品牌,全省固定的銷售網點已有大中小超市387家。

  “濟源市大學生村官創業聯盟”,2013年8月15日籌建,它聯合全市村官及農村創業專案產品,利用網路營銷為平臺,為全市大學生村官提供創業產品展示、創業策劃、網路宣傳及銷售,並提供技能培訓和專業知識講座,在挖掘、整理、包裝之後,面向全國推介。聯盟以集團公司化運營模式運營,已輻射帶動了16個鎮辦900餘名農民朋友走上了創業致富之路。

  借東風,農業電商還想“創奇蹟”

  “2014年至今為農戶銷售土雞蛋50餘萬斤,價值400萬元;土蜂蜜3000多斤,價值70萬元;高檔優質乾果4000斤,價值120萬元,為農戶帶來了明顯的經濟增收。”閒言碎語不多講,李濤用“經濟效益”借東風。

  濟源市大學生村官創業聯盟搶抓機遇,承辦了濟源市電子商務創業園,通過微信平臺、電子商務等先進手段積極開展市區範圍內的連鎖業務,將咕咕噠土雞蛋、王屋山土粗布、冬凌茶、王屋土模、黃金雜糧、薄皮核桃、土蜂蜜等優質農副產品,通過搭建起來的渠道和平臺從農戶家裡流向市場,為農戶創造更多的利益。

  下一步,他想將創業聯盟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國最大的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將濟源市電子商務創業園發展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大學生村官和有志青年實現夢想的廣闊舞臺。“通過大學生村官創業聯盟的努力,利用農業電商的先進理念和手段,帶動農民致富,帶動農村發展,推動農業騰飛。”

  在農村養殖勵志創業史二

  老農民拯救淮王魚現商機

  安徽鳳臺縣劉集鄉硤山口村離縣城3公里,地理位置獨特,為千里淮河第一峽,上游淮水受硤山口峭石阻攔,迂迴沖刷而下水流急湍。這裡有種馳名中外的寶貝——淮王魚。淮王魚亦稱淝王魚、鮰皇魚,魚體粉紅色、背部灰色,最大可長到20市斤,是淮水中的特有珍稀物種,是我國珍貴食用魚類,有“水中活化石”之美譽。淮王魚對棲息環境有著十分苛刻的要求:一是流水湍急之處,二是石頭之間,三是深潭之上。

  硤山口的黑龍潭由洪水衝擊形成,長200米、寬100米左右,深約16米,即使淡水季節也有急流衝過。這裡洪水到來時水深20多米,河床岩石上多有河藻、小河蚌等,為淮王魚提供了豐富的餌料。這種魚高度叢集,夏季成群到處覓食,4~6月在急流中產卵,冬季則家族結伴棲息於水底層、巖洞、岸穴越冬。由於物種稀有,價格不菲,漁人多有捕撈,加上淮河的環境汙染,淮王魚幾近絕跡。淮王魚其烹飪後的鮮美遠遠勝過遠近馳名的淮河鯉魚,素有“淮上筵席之珍”的美譽。特別是後,其肉比豆腐還要細嫩,湯比雞汁還要味美。這道菜已經列入了《中國菜譜》,稱為“奶汁淮王魚”。

  今年60歲的詹可和是20世紀80年代鳳臺縣劉集鄉硤山口村支書。他是喝淮河水長大的樸實農民。詹可和自幼生長在峽山口,對淮王魚有很深的感情。他清晰地記得,曾經硤山口一帶每到淮河汛期,成群的野生淮王魚便戲水歡躍起來。由於淮王魚生活在隱蔽水草和岩石縫隙中,用常規漁網很難捕到。當地人發明了一種奇特的捕魚工具,即用鐵釘將很多木板釘成木屋狀,取名叫“船塢子”。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後把這種漁具沉入水下,就像一間小木屋似的,淮王魚就會以為是處值得信賴的安身暖和之處,成群鑽進裡面休憩。春節前將“船塢子”收起,這時魚兒都在裡面休眠,所以捕獲他們不費吹灰之力。野生淮王魚200多元一公斤,還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許多人都把它當作佳節饋贈親友的上等禮品。

  詹可和發現隨著淮河汙染日趨嚴重,加之過度捕撈,淮王魚的生活環境遭到巨大破壞,數量急劇下降,20世紀90年代已瀕臨滅絕。詹可和認為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去拯救淮王魚,“絕不能讓它毀在我們這代人手中!”

  拯救淮王魚是一項大工程,面臨巨大風險,弄不好會竹難籃打水一場空。當地很多村民得知老詹的壯舉後都說他傻:這種無名無利的苦差事,何必出這個風頭冒這個險?可詹可和堅持認為,即便傾家蕩產繁育失敗也問心無愧,這樣也算對得起哺育祖祖輩輩的淮河母親河了。

  1995年夏天,在基層工作了20年的詹可和從村幹部崗位退下來。他苦口婆心說服兒子詹同連把長期從事工程施工的積蓄全部拿出來,又傾盡畢生積蓄,再四處籌資數十萬元,和村裡簽訂了承包50畝魚塘的合同,蓋了20多間廠房,購置了各種儀器裝置,還聘請了幾名專家。1996年春,投入上百萬元的淮王魚繁育基地與淮王魚研究所同時宣告成立。

  五載磨劍鋒芒現

  詹可和成了大忙人,開始了漫長的人工繁育淮王魚之路。詹可和和兒子詹同連一道,翻閱了大量水產養殖書籍,請教了多名水產專家和近百位老漁民,瞭解淮王魚的生活習性。

  為了模擬淮王魚的生長環境,詹可和先是用與淮王魚習性相同的一種魚苗進行研究、反覆試驗。試驗成功後,他又天天乘著船到淮河裡去尋找淮王魚的蹤跡,觀察其生活環境、食性等。1996年冬天,詹可和花很大代價從鳳台硤山口水域中捕獲十多尾小淮王魚。他把這些寶貝分放在幾個小池子中精心照料。可第二年魚兒不但不見長,還死了幾條,詹可和百思不得其解。隨後他調整了飼料配方,將池水水樣送到環保檢測部門查驗出營養結構與有害成分比例。通過一年多的摸索飼養,他發現淮王魚對水質要求比較高,特別適合在含氮量比較低的靜態水中存活。但接來的繁殖擴大種群又面臨一次次的失敗……

  詹可和卻從沒打退堂鼓。他的堅強大義不僅打動了兒子,也感染了很多人,同時也促使政府部門加大了對珍稀水生物淮王魚的保護力度。淮南市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下發公告:1997年成立的位於硤山口附近的淮王魚自然保護區全年禁漁。

  詹可和經歷無數次失敗後,調整了方向。詹可和經多方奔走呼號,許多老專家被這個老農民傾家蕩產挽救珍稀物種的執著精神所深深感染,答應提供支援。隨後,淮王魚研究所陸續與上海水產大學、安徽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等權威部門建立技術依託關係。詹可和還邀請上海水產大學博士生導師王武教授和他的學生到研究所來現場指導,破解淮王魚等魚類養殖繁育技術難題。

  2000年春,詹可和從上海水產大學以及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水產技術推廣等單位請來一批精幹力量,組建成立拯救淮王魚專案協作小組。2001年,這些資深技術人員相繼攻克了淮王魚種魚培育、催產、孵化等技術難關,成功繁育出淮王魚魚苗,並研製開發出“淮王魚”專用飼料配方,成功拯救“淮王魚”。中國水產養殖界為之沸騰!

  “活化石”重現淮河

  淮王魚獲救了,此時的詹可和又開始了新思考:如何使淮王魚的養殖從實驗性質走上規模化、商品化,使這一珍稀魚類重新走上了老百姓的餐桌?

  詹可和再次投入巨資,模擬“淮王魚”的自然生長環境,修建了標準種魚苗塘、商品魚精養塘,還相繼繁育了江黃顙、鳳淮魚等特種親魚培養塘200多畝,成立了鳳臺縣特種魚養殖示範基地。2004年,基地初步形成了年產10噸淮王魚的規模。商品淮王魚售價400元一公斤,滿足了上海、南京、徐州等大城市星級酒店對這種珍稀魚類的需求,同時也為這種珍稀物種的延續提供了雄厚技術保障。市場消費火旺,皖北許多規模養殖場對養殖淮王魚產生濃厚興趣。現在詹可和的淮王魚種苗和商品魚非常暢銷,每年獲利近80萬元。他不僅陸續還清了借款,並有了一定積蓄。

  靠魚發財並非詹可和走上挽救淮王魚之路的初衷,“只有讓魚兒迴歸大自然並安全生存適應大自然,才是我拯救淮王魚的最終目的!”2002年開始,隨著淮河水質變好,詹可和每年都向淮河放養幾千尾淮王魚。人工繁育淮王魚難度大、數量少,但到2012年底詹可和已累計無償向淮河放養淮王魚5萬餘尾,價值數十萬元。

  2013年8月,當地的一個漁民在縣城附近的淮河與支流永幸河交匯處,捕到一條近2公斤重的肥碩淮王魚。這說明淮河水質已經顯著改善,更表明自然狀態下的淮河硤山口保護區已經成為淮王魚的樂園。得到這個訊息,詹可和很激動。他花1000元買下這條魚,用網箱把它養在魚塘裡。

  淮王魚放養大功告成了,現在詹可和又開始研究起了淮王魚的歷史文化。他在漁場創辦了“硤石山莊”,意在將淮王魚的歷史文化和淮河文化、美食文化融入其中,供世人分享。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在農村養殖勵志創業史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