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的功效作用及新用途

  烏梅別名酸梅、黃仔、合漢梅、乾枝梅,為薔薇科落葉喬木植物梅的近成熟果實,經煙火熏製而成。下面小編要介紹的是。

  烏梅的功效作用

  1、止渴

  烏梅的酸味可刺激唾液分泌,生津止渴。常用來治療口渴多飲的消渴***如糖尿病***以及熱病口渴、咽乾等。夏天可用烏梅煎湯作飲品,能去暑解渴。

  2、止咳

  烏梅酸澀收斂,能斂肺止咳而用於肺虛久咳少痰或乾咳無痰之症,常配半夏、杏仁等。但對實證要慎用。

  3、止瀉

  烏梅能澀腸止瀉痢,可用於脾虛久瀉、久痢或大腸滑瀉不止甚至脫肛不收。近年有人用《傷寒論》中的烏梅丸作基本方加減治療非特異性結腸炎,取得了明顯的療效。

  4、止痛

  一能安蛔止腹痛。蛔蟲得酸則伏,用烏梅配細辛、川椒、黃連、附子等可治療膽道或腸道蛔蟲引發的腹痛、嘔吐甚至四肢厥冷。二能活血止瘀痛。烏梅可軟化骨刺,改善血液迴圈,減輕水腫而療足跟痛。取烏梅200克,加水2000毫升煎40分鐘,過濾去渣,加食醋200毫升,待藥液溫度適宜時,浸泡足跟,每晚1次,每次1小時左右***藥液可重複加熱使用***。

  5、止血

  烏梅炒炭可療便血、崩漏屬虛證者。治療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可重用炒烏梅至30克配人蔘、茯苓、木瓜、赤石脂、禹餘糧等煎服;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所致血尿、蛋白尿經久不消者,在辨證方中加入烏梅炭、蟬蛻各6~10克功效顯著,這與實驗證明烏梅可助腎小管上皮細胞增生,增強腎小管重吸收精微物質的能力等功能有關。

  烏梅的新用途

  面板瘙癢

  烏梅能潤膚止癢、抗過敏,對血虛風燥所致的面板瘙癢、癮疹、頑癬等有很好的止癢作用。方用烏梅6g、生

  地黃30g、當歸12g、赤芍10g、蟬蛻6g、益母草15g、川芎5g、白鮮皮15g、徐長卿15g,水煎服,每日1劑,10劑為1療程。

  糖尿病血糖下降

  烏梅、五味子、炙殭蠶各等分研末為丸,每次服4g,每日服3次,用藥1~3周後“三多”症狀可改善,血糖、尿糖可顯著下降。

  胃酸缺乏

  烏梅組方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所致的胃酸缺乏、食慾不振等症有很好的療效。方用烏梅6g、木瓜10g、白芍15g、沙蔘15g、黃芪20g、太子參12g、莪術6g、綠萼梅8g、生麥芽15g、丹蔘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

  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

  重用烏梅***一般不少於30g***對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有一定療效。方用烏梅30g、黃連3g、黃柏9g、細辛3g、花椒6g、乾薑6g、桂枝6g、黨蔘10g、當歸10g、附子6g、白朮20g、枸杞子10g、白花蛇舌草30g,每日1劑,分3次服,一般7日可見效。

  神經衰弱

  烏梅有除煩清熱之功效,用於神經衰弱的治療效果顯著。方用烏梅20g、制附子10g、細辛3g、肉桂6g、黃連6g、琥珀6g、黨蔘15g、乾薑15g、茯苓18g、當歸12g、酸棗仁30g、龍骨20g、牡蠣30g、大棗10枚,水煎服,每日1劑,一般3劑可見效。

  慢性腎炎

  烏梅有助腎小管上皮再生,增強腎小管重吸收功能,可改善腎臟血液迴圈,促進腎臟功能恢復,對慢性腎炎引起的血尿、蛋白尿有效。方用烏梅炭、蟬蛻各6g,辨證加入其他中藥,如玉屏風散合六味地黃湯等,每日1劑,水煎服。

  尖銳溼疣

  用烏梅洗劑治療尖銳溼疣收效明顯。方用烏梅15g、馬齒莧60g、蜂房15g、生薏苡仁30g、紫草20g、生黃芪15g、枯礬10g,水煎外洗,1~2周可見效。

  足跟痛

  以烏梅煎湯加食醋,生鐵熱煅治療足跟痛取得良好止痛效果。方法:烏梅200g加水2000mk水煎40分鐘,過濾去渣,加食醋200mk,用生鐵塊***300g左右***燒紅放入藥液,2分鐘後取出。待藥液溫度適中,浸泡腳跟,每晚1次,每次1小時。一般7天可見效。

  黴菌性陰道炎

  烏梅外洗,治療黴菌性陰道炎療效顯著。方用烏梅50g、白鮮皮15g、貫眾30g,根據臨床辨證,還可在上方中加入龍膽瀉肝湯。每劑藥煎2次,每次取汁200mk,每日洗2次,先薰後洗,再以帶尾棉球浸藥液***藥液煎好後可先取出少許另存,以備浸棉球塞入用***後塞入陰道,6小時後取出棉球,每日1次。如能配合口服藥,效果更好。烏梅口服劑量為10g~15g。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單用烏梅或在辨證組方中加入烏梅,治療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常獲良效。方用炒烏梅30g、人蔘6g、茯苓15g、木瓜10g、赤石脂10g、禹餘良10g,水煎服,每日1劑。一般2~3劑可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