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輔導員心理問題論文

  高校輔導員心理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只要採取切實可行的干預措施,心理問題是可以調控的。建立高校輔導員心理問題干預系統在一定程度上講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分析》

  摘要:高校輔導員受到自身能力限制和崗位職責要求高的矛盾,政治地位低、經濟地位低等現狀,多角色期待與角色轉換的矛盾等現實問題。原因大多來自社會、學校、大學生和自身等方面的壓力和挑戰,輔導員心理很容易產生自卑、失落、挫敗等負性情緒。

  關鍵詞:輔導員 心理健康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尤其是伴隨著高校連續擴招、後勤社會化、教育教學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輔導員工作中普遍存在著“三多三低”的問題,即雙重領導和分管部門多、面對的學生多、要管的事情多,而在學校的地位低、學歷或職稱水平低、待遇低”。同時,高校輔導員受到自身能力限制和崗位職責要求高的矛盾,政治地位低、經濟地位低等現狀,多角色期待與角色轉換的矛盾等現實問題。原因大多來自社會、學校、大學生和自身等方面的壓力和挑戰,輔導員心理很容易產生自卑、失落、挫敗等負性情緒。這種負性情緒給輔導員的生活、工作、學習帶來了諸多不利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輔導、職業生涯規劃工作的順利開展,降低了日常事務管理的效率,挫傷其工作積極性和創造力。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能力水平、人生觀、價值觀與崗位職責要求之間的矛盾造成的工作角色適應慢

  新時期,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考研壓力越來越大,為了謀求事業上更大的發展或者順應大趨勢,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賴於輔導員開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班務管理、人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等工作。這不僅要求輔導員掌握社會學、教育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知識,而且要求輔導員在短時間內適應工作。然而目前高校輔導員的選聘制度、培養制度、晉升制度來看,大部分輔導員不是沒有經過系統學習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就是沒有系統受過心理諮詢技術、人生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培訓,只能在工作中自我探索或者借鑑別人的工作經驗。輔導員工作熱情高、積極性強,但是實施結構的缺陷和沉重的工作壓力使得輔導員很難達到新時期學生工作的新要求、新標準,以致於部分輔導員很長時間內不能適應學生工作,陷入深深地自責之中。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價值觀區域多元化。在工作中,輔導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可能與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傳遞的價值觀不一致,甚至有些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輔導員不能接受的。此時輔導員不僅要堅持自己的價值觀,還要用社會規範的價值觀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且還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表示理解和接受,這就給年輕的輔導員帶來了一定的困惑。

  二、繁重的學生事務管理與政治經濟待遇差造成的自卑心理和失落感

  現代社會,以所從事職業的社會地位和物質待遇作為評價個人價值的標準已被廣泛接受和認可。輔導員的工作涉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團建、黨建、安全維穩、班務管理、大學生人生職業生涯規劃、求職就業、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輔導等等。有調查顯示,目前高校輔導員配置嚴重不足,一般高校300-400名學生才配置一名輔導員,有的高校甚至超過500名大學生才配置一名輔導員,再加上繁重的學生事務管理,輔導員除了睡覺時間,其餘全部是學生的時間。輔導員期望學校、院系給予他們相應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待遇,學生給予其理解和支援,社會給予相應的尊重和地位。

  很多輔導員不僅上班時間處理學生工作的事務,晚上和週末也要檢查學生的安全穩定事宜,因此大學生認為輔導員工作沒有創造性,屬於一般性的辦公事務,任何人都可以做,不尊重輔導員,同時不配合輔導員工作。輔導員的工作內容、性質、職責使得學校內管理部門都有權利向輔導員安排學生相關的工作事宜,同時輔導員在學校、院系鮮有發言權,政治地位低是不爭的事實。輔導員雖有教師之名,卻沒有相應的政治、經濟待遇,而且在職稱評定方面也缺乏相應的支援。繁重的學生事務管理與大學生不理解和不支援的矛盾容易造成輔導員的失落感;繁重的學生事務管理與政治經濟待遇差容易造成輔導員的自卑心理。

  三、多角色期待和角色轉化困惑造成的工作挫敗感

  高校輔導員接受學校和院系的雙重領導,其處於高校管理的一個“節點”位置,學校、院系、教師、大學生、後勤部門等對輔導員產生了不同的角色期待。因此,與高校行政管理人員和教學工作者相比,高校輔導員在工作中具備多重角色的特點,即形成了一個“角色簇”。教務處、教研室希望輔導員協助專業課教師做好教學輔助的工作;後勤部門希望輔導員做好學生考勤監督、衛生檢查等工作;學生處希望輔導員做好睏生鑑定、勤工助學等工作;心理諮詢中心希望輔導員協助其做好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測量和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資料的收集等工作;黨政部門希望輔導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維護大學生的安全穩定、處理突發事件等;就業部門希望輔導員協助其做好考研就業方面的工作;大學生希望輔導員成為其生活上的朋友、學習方面的老師、人生的導師、心靈的慰藉者等;各種角色同時聚焦在輔導員身上,這勢必會給輔導員帶來工作上的衝突、思想上的困惑。

  新時期,輔導員工作內容不斷擴充,角色定位不斷豐富,輔導員工作內容從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擴充套件到了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學生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人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共存的工作格局。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輔導員要協調不同角色,但可能會存在不同角色不能相互融合或者相互協調。具體表現如下:

  輔導員既要維護教師的權威,又要成為大學生生活上的朋友。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生事務管理、規章制度落實等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監督者,因此輔導員和大學生是制度意義上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關係。如果在上述工作中,輔導員不能維護教師的權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會大幅下降,學生事務管理工作可能無法有序的開展。同時輔導員要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工作,成為大學生生活上的朋友。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輔導屬於思想政治教育的範疇,但是工作內容、性質、原則、方法存在巨大差異,同時輔導員和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輔導工作中的地位截然相反,工作經驗相對欠缺的輔導員可能處理不好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輔導工作的關係。輔導員有可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運用到心理輔導過程中,也有可能嘗試運用心理輔導技術開展思想教育工作,其抱著極大地工作熱情開展工作,但大學生可能不認可其工作,使其有極大地工作挫敗感。

  四、職業發展瓶頸引起的輔導員心理焦慮和煩躁

  我國高校輔導員的選聘制度決定了輔導員在學生時代大多是品學兼優、思想活躍、踏實能幹的學生幹部。因此,輔導員對自己的發展前景都有一個非常高的一個期望值,需要學校、院系領導的關懷和重視,需要一個比較寬鬆的工作環境。但是輔導員雖然被確定為學校管理後備幹部,但是目前高校重實用、輕培養,外出交流學習機會比較少,有些學校甚至簽訂合同限制輔導員進一步學習深造。同時輔導員晉升渠道狹窄,雖然理論上有可能,但現實工作中鮮有機會得到提升。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探索輔導員隊伍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採取了很多措施提高輔導員的政治待遇,多渠道提高輔導員的經濟收入,但制度設計的缺陷使得輔導員隊伍現狀不容樂觀。很多輔導員感到個人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前途渺茫,只要有機會就選擇轉崗或者謀求學業的發展。以上的情況在很到程度上造成了輔導員對工作的滿意度較低,使其很容易產生厭倦和厭棄。

  參考文獻:

  1朱媛媛.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及疏導途徑[J].中國校醫,2008,***4***:465-466

  [2] 孟勇.高校輔導員心理壓力與職業倦怠.臨床心身疾病雜誌,2008***01***:69-71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