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習中國法制史心得體會
中國法制史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凝聚著厚重的文化積澱和豐富的人文精神。以下小編為你帶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1
通過本學期的學習,讓我體會到中國法制史這門課程講述的內容雖然是過去的、古代的,與今天的部門法或現在的現行法律的確相差很遠,有一點需要我們稍做思考:我們今天的法律從何而來,它的歷史淵源又是什麼?現今的法制建設是否受到歷史的影響,受到影響大還是小?也許很多同學都會說,現今的很多習慣、思想、行為都是古代的或者說都受傳統深刻的影響,我們並沒有完全擺脫過去的一些東西。也是學習這門課程的意義和價值所在。我們面對今天的社會發現很多的問題,要進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肯定要排除很多障礙,這些障礙很多來自於傳統習慣,要排除他們,我們肯定要回頭看一看它存在的根源。探其之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這就是學習這門課程的意義。
首先一定要懷著開放的心情去接受這門課程。如果你把你的心緊閉,根本不容這門課程的話,肯定學不好。如果你把心開啟去容納它,不管有用沒用、好學還是不好學,你去接納它,我想它會成為你知識體系的重要部分。
第二就是要將中國的歷史的發展脈絡分清楚。中國歷史有它發展的規律性,學習中國法制史首先要掌握的就是歷史發展規律。
第三點方法是掌握每一個人類社會的法律制度的特點,知道它所包含的朝代有哪些。
第四個學習方法就是要了解各個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所處的歷史地位。比如說,要知道第一個奴隸制社會是夏朝,它是從原始社會進化而來的。
第五個學習方法是要求我們運用對比的學習方法。這個方法在學習這門課程中還是比較好用的。這個對比的物件可以是不同朝代的法律制度,可以是古今的對比,也可以是中外的對比。它的對比的物件***範圍***是比較大的,這樣對比起來我想大家學習起來相對來說印象會非常深第六個學習方法是在學習過程中,要思考一些問題,要討論一些問題,要交流一些問題。比如說學完這門課程之後,你應該思考中國的法制建設應該如何走?我們怎樣才能達到一個法制的社會?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績是不是真的很難能可貴?我們如何面對今天所出現的一些不好的問題,如何看待這些問題?
篇2
近二十年來,法制史界一批新秀成長成熟,他們的著作體現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法,達到了新的水平,是法律史進一步發展的希望所在
下面談談我對於進一步發展中國法制史學的幾點看法:
一、法制史研究需要總體把握與多角度相結合。法制史的是非常複雜的、深邃的,不能簡單化。恩格斯曾經說過:“歷史好像是一個圓,但擷取每一段都可能是直線。” 直線只是歷史的一部分,不是整體,不是真實的全部的發展歷程。歷史又像是一座大廈,任何光源也不可能照徹每個角落,所以需要從多角度進行研究。只有總體把握與多角度相結合沒,才有可能揭示中國法制史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
二、注意歷史上法律調整功能的多樣性。法制歷史是複雜的,它所反映的社會關係也是複雜的,因此,法律調整的功能、方式也是多樣的。在階級社會中,法制自然擁有對敵對階級反抗進行專政的功能,否則法典中對反、逆、叛等大罪的嚴厲制裁就成為無物件的了。過去,把階級社會法制的功能唯一歸結為階級專政是不全面的,忽略了法律對社會的調整功能,但不能因此把階級社會的法制史說成人類自身解放的歷史。
三、法制史學的任務在於弘揚中華傳統法文化,科學的總結歷史經驗。中華法文化是悠久的,內容是豐富的。其中不乏跨越時空的民族性因素,需要從正面加以肯定、闡發,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文化內涵。而為現實的民主法制建設提供歷史借鑑,是法制史學生命力之所在。1986年我在為中央書記處講授法律課,題目就是《談談中國法制歷史的借鑑問題》,1995、1998年我為人大所作的法學講座中也都貫穿這一主線。提供歷史借鑑,絕不是簡單庸俗的古為今用,關鍵是在“科學”二字狠下工夫。比如“依法構建和諧社會”的問題,中國法制歷史是有豐富歷史經驗可循的。
四、凡能揭示中國法制歷史真實程序和規律性的方法,都可以採用。1987年第2期《科研資訊》發表了我撰寫的《談談法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其中第一次提出用比較的方法研究中國法制史。稍後我在1987年10月27日《光明日報》上發表《開展比較法制史的研究》,1988年《政法論壇》第六期和***《政法論壇》第一期連續發表《中外法制歷史比較研究芻議》,意在推動比較法制史研究,為此還進行了長期的組織工作。須要指出:比較的研究方法,建國初期是受到批判的方法,因為最高型別的社會主義法制同西方法制是沒有可比性的。所以我在1987年把比較的方法引入法史研究是認識上的再一次否定之否定。當然從歷史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唯物辯證方法,仍然是我多年研究中國法制史的基本依循。目前,許多學者運用各種歷史的、社會的、系統的、比較的方法去研究中國法制史,是可喜的現象,並且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績。
五、注意理論與史料的統一。改革開放以來,各種思潮紛至沓來,馬克思主義理論已不再一枝獨秀,出現了多元的百家爭鳴,這是可喜的,但卻缺乏強有力的理論支援和應有的理論深度。當然,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也是需要發展的,而理論分析也不是空發議論,而是有的放矢,揭示本質和其規律性。西方的理論,也值得學習,但要弄懂弄通,真正發揮它的作用。理論要與史料統一,重視史料但不“唯史料論”而是發揮它在實證法制歷史中的價值。
六、使命感與開拓進取。發展中國法制史學,使中國法制史學的中心牢固地建立在中國,仍是法制史科研隊伍應負的歷史使命,當然不因此而漠視外國學者的貢獻。為了實現這一歷史使命,七十幾位學者用了十九年的時間編出了《中國法制史》多卷本。為了推進法史學的研究水平,需要積極開拓法制史學的研究領域,保持旺盛的活力和進取心。
七、謙虛謹慎,自強不息。古人說:“一謙而四益”。面對博大精深的法制史,確實需要謙虛謹慎,實事求是,自強不息。要承認自己的不足,才有可能前進。當然謙虛謹慎絕不等於缺乏自信,而是更加理性地對待已有的成就和持之以恆地進取。更不因此而忽略對中青年學者成就的充分肯定。目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法制史學無論在中國在世界,都有不同程度被邊緣化的跡象,這就須要總結我們已走過的道路和經驗,更加努力創造新的成就。所謂中心絕不是一枝獨秀,而是要發揮法史界整體研究力量的作用,使法律史這門基礎學科在培養年輕學子和司法幹部中發揮重要的影響力,並對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提供真實的歷史借鑑,這是中國法制史學生命力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