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道路基層通病的現象與防治

   【摘 要】道路基層通病存在的現象及相應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路基塘渣墊層;粗細料;灰漿層;密實性差;橫向斷層裂縫;平整度;原材料質量;細龜裂;水泥混凝土等:現象;防治措施

  1. 路基塘渣墊層粒徑超大的防治
  1.1 現象:進入施工現場的石塊大於設計較多。
  1.2 防治措施。
  1.2.1 確定採購料源前,應多選擇幾家石料場,選擇合適的料源供應場所是控制超大粒徑的墊層料進入施工現場的最有效方法。
  1.2.2 對於已進入施工場地的超大粒徑的墊層料,採用人工逐個進行敲碎,直至符合設計要求。
  2. 粗細料相對集中的防治措施
  2.1 現象:攤鋪後粗料、細料分離相對集中,造成梅花斑現象。
  2.2 防治措施。
  2.2.1 墊層攤鋪時注意粗細料的摻合,在粗料中用細料進行灌縫密實處理或在粗料集中處用人工進行破碎細化。
  2.2.2 在基層混合料攤鋪時,如果在裝卸運輸過程中出現離析現象,應在攤鋪前進行重新攪拌,使粗細料混合均勻後攤鋪;如果在碾壓過程中看出有粗細料集中現象,應將其挖出分別摻入粗、細料攪拌均勻,再攤鋪碾壓。
  2.2.3 嚴格按設計的配合比配料,攪拌時應控制攪拌時間不少於2分鐘。
  3. 石灰、粉煤灰、碎石、三渣基層碾壓後泛漿,成型後表層出現一層較厚的灰漿層的防治
  3.1 現象:碾壓過程中灰漿上浮,成型後,表層灰漿超厚,看上去平整,較光滑,但強度降低。
  3.2 防治措施。
  當發現三渣含水量偏大時,通知生產廠家嚴格控制配合比骨料含量及含水量,雨後應摻入適量的石灰粉煤灰幹混合料,以降低淋雨後成品料的含水量。在施工現場,雨前應及時碾壓,有條件的應鋪蓋塑料薄膜,雨後待水份蒸發一部分後再進行碾壓。成型後表層較厚的灰漿應刮除,確保基層強度。
  4. 水泥穩定碎石基層密實性差的防治
  4.1 現象:採用壓實功能小的碾壓密實機具,用腳可踢鬆。
  4.2 防治措施。
  攤鋪時應控制厚度,最大20cm,最小10cm,水泥穩定碎石混合料攤鋪好後,不能用平板振動機和1T電動振動機,一定要用10T以上壓路機碾壓,使顆粒間擠壓密實。
  5. 基層施工縫留置不符合要求,發生橫向斷層裂縫的防治。
  5.1 現象:施工縫一刀切,二次攤鋪時沒有交錯留置施工縫,而在同一施工縫處。
  5.2 防治措施。
  5.2.1 施工縫留置應呈臺階狀,留置長度不得少於0.5米,後續施工前應對接茬處進行灰漿溼潤處置,保證接茬嚴密,防治裂縫發生。
  5.2.2 二次攤鋪時應錯開下層施工縫,防止施工縫上下重疊。
  6. 基層碾壓成型後有高低不平現象,平整度較差的防治。
  6.1 現象:呈波浪狀,區域性呈窩狀。
  6.2 防治措施基層合料攤鋪前應在路基兩邊打下控制虛鋪厚度樣樁,攤鋪後進行拉線細平,高鏟低填,碾壓過程人工配合,低處用料填平,初壓後立即進行檢驗,高的部位立即進行剷平刮除,低的地方確實需要要找補的,應在找補部位挖鬆10cm左右,然後找平碾壓,直至符合質量要求。
  7. 原材料質量達不到設計要求的防治
  7.1 現象:粗骨料碎石看上去強度不夠,有風化石子,針片狀較多,細骨料砂子較細,含泥量較高,原材料進場前沒有進行試驗。
  7.2 防治措施:材料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路面施工質量和使用質量,尤其是地方材料、碎石、砂子等,引起路面早期破損的原因之一就有粗細集料的質量問題,因此要求施工單位做到以下幾點:
  (1)面層粗骨料,基強度、壓碎值、粒徑等必須滿足設計要求,確定料場前必須先進行各項指標試驗,合格的才能採用。嚴格控制各檔規格的碎石粒徑,規格超標準的嚴禁使用。
  (2)保證砂子的粒徑和清潔度,細度模數應符合設計要求,對於含泥砂子應進行清洗,對於同一料場的砂子按規定進行試驗,對不同料場的砂子,必須及時試驗,不符合要求的不使用。
  (3)瀝青砼面層所採用的瀝青標號宜為重交通道路瀝青AH-50-70。
  8. 水泥混凝土板塊面層細龜裂的防治
  8.1 現象:很細的網格狀裂紋。
  8.2 防治措施。
  避開午後高溫施工,風大時應提早噴灑塑料養生液,並蓋塑料薄膜,防治水份蒸發過快,並利用混凝土內部水份進行自我養護確保早期養護不失水。
  9. 水泥混凝土板塊缺角、掉邊的防治
  9.1 現象:橫向縮縫,板塊兩面有掉邊缺角現象。
  9.2 防治措施。
  9.2.1 混凝土插入振搗時靠模板兩邊一定要振搗密實,不得漏振,模板安裝時與基層面一定要嚴密無縫,以防振搗時漏漿造成蜂窩麻面。
  9.2.2 切縫時要在混凝土達到一定強度後進行,一般為5MPa~10MPa之間,以不打邊為原則,過早切縫易打掉邊角,切縫打掉的邊角雖小,但修補很難。
  9.2.3 做好成品保護,要宣傳成品保護的重要性,提高施工人員保護成品的自覺性。
  10. 水泥混凝土板塊橫向斷縫的防治
  10.1 現象:在水泥混凝土板面上可以看到橫向貫通裂縫或不規則裂縫,在截面突變處有應變裂縫的現象。
  10.2 防治措施。
  10.2.1 水泥混凝土板塊澆築前,基層面一定要平整,無凹凸現象。水泥混凝土面層澆築好後應及時控制切縫時間,切割深度應大於板塊厚度的1/3,切縫應跳格。
  10.2.2 兩分法,當裂縫出現在假縫邊上時可採用中間切縫,然後敲掉板塊的一半,在留置板塊上植入?10@50cm長25cm的鋼筋,再澆築混凝土。
  10.2.3 當裂縫出現在1/2板塊,呈不規則狀,整個板敲掉重新澆築。
  11. 水泥混凝土面層露骨起砂的防治
  11.1 現象:混凝土硬化後可以看到石子的印痕,砂粒裸露,漿皮脫落後可以看到骨料外露。
  11.2 防治措施。
  控制砂、碎石的級配,不得采用細砂,混凝土澆築時,插入振搗後一定要用平板振動器進行全面振動到位,不得漏振,確保粗骨料下沉,水泥砂漿上浮3~5mm,以保證混凝土面層不露骨起砂。
  12. 脹縫處破損,填縫料失落的防治
  12.1 現象:脹縫歪斜,兩側板面有裂縫,缺角,填縫料下沉等現象。
  12.2 防治措施
  (1)脹縫板要放正,位置要準確,縫板的長度要貫通全縫長,嚴格控制脹縫中混凝土不能連線,並確保傳力杆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