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始祖荊浩生平

  因避戰亂,常年隱居太行山。擅畫山水,師從張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氣格,作畫“有筆有墨,水暈墨章”,勾皴之筆堅凝挺峭,表現出一種高深迴環、大山堂堂的氣勢,為北方山水畫派之祖。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山水畫始祖荊浩早期生活

  早年“業儒,博通經史,善屬文”,學識淵博。濟源的風物景觀多名人足跡,白居易有詩云:“濟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孔山刀劍立,沁水龍蛇走;危磴上懸泉,澄灣轉枋口。”唐開元道教宗師司馬承楨曾於王屋山建立陽臺宮。少年時的荊浩常來此宮,受司馬承楨影響,在晚年所著《筆法記》中,將其與王維、張璪並列,贊曰:“白雲尊師氣象幽妙,俱得其元,動用逸常,深不可測。”荊浩還曾創作表現王屋山主峰的《天台圖》,這些都與他早期生活經歷有關。

  山水畫始祖荊浩中年仕途

  唐乾符元年***874***前後,荊浩由家鄉來到開封,得同鄉裴休的關照,曾為唐末小官。裴休任宰相五年,唐大中十年***856***罷官,在開封遇到高僧圓紹,二人志同道合,圓紹就命他居住在開封夷門倉垣水南寺。後圓紹名聲日顯,又擴建成橫跨夷門山的巨院,由唐僖宗親自題賜院額曰“雙林院”。荊浩曾為雙林院這一重要禪院繪製壁畫,足見他當時的畫名。“嘗於京師雙林院畫寶陀落伽山觀自在菩薩一壁”、***《五代名畫補遺》***,但此畫未能傳留,根據他後來在水墨山水畫上的創造精神,可以斷定,那是一幅人物與山水結合的水墨畫。荊浩兼擅人物還有其他例證。現存他的《匡廬圖》中,就有幾個細小而動態極佳的點景人物。 《宣和畫譜》中,也記載他曾畫有人物繁多的《山陰宴蘭亭圖》三幅、《楚襄王遇神女圖》四幅。清代李佐賢《書畫鑑影》著錄了荊浩的《鍾離訪道圖》:“山林墨筆,人物著色,兼工帶寫。”並記述畫中鍾離作舉手問訊狀,將士佇立狀,對岸真人傍虎而行及童子回顧指示狀等,描繪得十分生動。

  山水畫始祖荊浩後世隱居

  浩在五代後梁時期,因政局多變,退隱不仕,開始了“隱於太行山之洪谷”的生涯,自號洪穀子。洪谷位於開封之北二百里左右的林縣。林縣唐時名林慮縣,太行山脈於縣西綿亙一百八十里,總稱林慮山,由北向南依次叫黃華、天平、玉泉、洪谷、棲霞等山。山勢雄偉壯麗,幽深奇瑰,歷代多有隱逸者。北宋山水大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太行枕華夏,而面目者林慮。”認為林慮乃太行山脈最美之處。

  荊浩在這樣幽美的環境中,躬耕自給,常畫松樹山水。他與外界交往甚少,但同鄴都青蓮寺 卻有較多聯絡,至少兩次為該寺作畫。鄴都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北,位於林縣之東,三國時為曹魏都城。當時鄴都青蓮寺沙門***住持和尚***大愚,曾乞畫於荊浩,寄詩以達其意。詩曰:“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筆蹤。不求千澗水,止要兩株鬆。樹下留盤石,天邊縱遠峰。近巖幽溼處,惟藉墨煙濃。”可知他請荊浩畫的是一幅松石圖,以屹立於懸崖上的雙鬆為主體,近處是水墨渲染的雲煙,遠處則群峰起伏。

  不久荊浩果然畫成贈大愚,並寫了一首答詩:“恣意縱橫掃,峰巒次第成。筆尖寒樹瘦,墨淡野雲輕。岩石噴泉窄,山根到水平。禪房時一展,兼稱苦空情。”顯然對自己這幅水墨淋漓的作品相當滿意,同時也反映出他退隱後的心境——“苦空情”。苦空為佛家語,認為世俗間一切皆苦皆空,這正是他厭惡亂世的情懷。

  從兩人相互贈答詩中,可以看出他們不同尋常的關係。大愚說:“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筆蹤。”顯然講的是另一件事。“六幅”可解釋為六張畫,也可釋為一張篇幅很大的畫。按漢制,布帛廣二尺二寸為幅,六幅就有一丈三尺二寸寬,也許是一件屏幛畫。“故牢建”是說依然堅固地收藏著,儲存完好。建,通“鍵”,鎖藏。正因大愚以往曾得到過荊浩之畫,所以才能說“知君”如何如何。且可以推斷那六幅畫作已是幾年前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