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聲技巧

  長時間說我們的嗓子都會非常的嘶啞,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要有一些非常科學的發聲技巧,那麼你們知道哪些科學發聲及練習技巧?下面是!就讓小編給大家一些方法吧,希望能對你們有幫助!

  一:練氣息、甩舌頭、調語速

  要想學會用歌唱的嗓音說話,就要接受一套正確的科學發聲訓練,主要內容是練氣息、甩舌頭、調語速。訓練前,先要做準備工作,具體方法是:深吸一口氣,然後嘴巴微微張開呈半圓形,使氣流緩緩流出聲門,同時發出規律的氣泡音。發氣泡音的作用是活動聲帶黏膜,為發聲預熱。

  首先,要像歌唱家那樣用“丹田氣”發聲。具體做法是:說話時身體直立,挺胸收腹,頭部平直,下頜內含,頸部伸直。說話前,先深吸氣,感覺吸到丹田***在肚臍下4指***時,再發聲。發聲時,小腹保持微微膨脹感。然後做“衣、啊、烏”三個音的發聲練習,每天練習15分鐘。梅祥勝說,晚上8時~10時是一天中嗓子生理功能較強的時段之一,此時進行發聲訓練,效果最好。

  其次,甩舌頭是為了放鬆舌根,減少聲帶壓迫。具體做法:雙手叉腰,頭低下。吸氣後,舌體伸出口腔外,靠搖頭帶動舌頭甩動,同時發“ai”音,每天練習15分鐘。梅祥勝主任說,有聲帶疾病的人舌根大多緊張,甩舌頭訓練可使舌根和喉部肌肉一起放鬆,減少聲帶的壓力和淤血狀態,經常練習有助於病情恢復。甩舌頭還能鍛鍊舌頭的靈活度,對於學生學外語效果不錯。

  最後,調語速是為了減緩聲帶壓力,語速要比正常說話慢一些,能收到字正腔圓、吐字清晰的效果。調語速最好的辦法就是朗誦唐詩,每天練習15分鐘。先深吸一口氣,然後用“丹田氣”發聲,每呼吸一口氣慢慢地朗讀一句,儘量使每個字的發音清晰響亮。這樣做的目的是建立用氣息發聲的習慣,避免聲帶自相摩擦而導致聲帶疾病。

  二:胸腔、咽腔、口腔

  首先要從形體開始煅練:五句話,十個字:稍息、提肛、垂閭、收腹、挺胸。成為自已的習慣動作後,再進行下一步的訓練,大約需要20天左右。人用於發聲共五個腔體,腹腔,力量的源泉。胸腔、咽腔、口腔、頭腔、共鳴腔。可以調節的只有口腔和咽腔。首先從口腔開始以下頜為基準向後仰頭張咀使下頦骨充分開啟下陷一個坑就到位了。

  口腔內部開啟:把舌頭吐出然後捲起收回,舌尖放在下脣上面***要點***,舌面下凹。然後檢查下頜的疙瘩肌由是否放鬆。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煉成為自已的習慣動作,這就是口腔開啟的方法。大約10一20天左右。

  然後訓煉咽腔開啟,在口腔開啟的基準礎上口鼻同時深深吸氣,敝住把喉位下拉,每天45分鐘,一個課時,分三份,早、中、晚各15分鐘能達到一口氣一分鐘以上最好,經過長期訓練,大約一年到兩年的時間,喉位就可穩定的站在索骨窩的上方了,記住舌尖一定放在下脣上方,以舌尖為圓心,舌根向下畫圓!這樣咽腔就成簡狀,完全打開了,與胸腔貫通。

  胸腔、咽腔、口腔開啟後,進行頭腔開啟的訓練。輕輕的發出”疑“阿”的聲音去訓練高位置,記住一定是輕輕的,不可加力,一加力喉位就會上移隨著喉位的穩定性加強了,逐漸的放開音量,這樣訓練就能達到四個腔體同時開啟!科學發聲法就煉成了。

  科學發聲注意的問題

  1、少氣或提氣:在患有嗓音疾病的人群中,“有氣無力”的固然存在,但是“少氣無力”更加普遍。前者一般存在於接受過一定訓練的人群中,他們練習過氣息但是狀態沒有同時培養,聲帶打不上氣或者發聲喉外肌不良加入,所以氣息雖有但是對於發聲沒有絲毫作用反而會加劇聲帶的負擔***雪上加霜***。提氣指的是鎖骨式的錯誤吸氣方式,它導致的結果就是氣息淺和少,無法供給正常發聲的需要。在此情形下發聲必須要喉外肌參與發聲,時間久了便會產生從咽炎開始的嗓音疾病。

  2、喉咽部擴張肌肉群力量薄弱導致的喉外肌參與發聲:喉咽部肌肉群分兩大組,一組是擴張肌肉群***喉內肌***,一組是收縮肌肉群***喉外肌***。前者是人打呵欠的時候非主動運用的肌肉群,但是是科學發聲所必須的。後者是人吞嚥食物時的肌肉群,作用是負責把食物擠壓進喉管,此時喉結上提聲帶鬆弛,是最差的發聲喉部狀態,是嗓音疾病的不二誘因。

  3、喉高導致聲帶無法拉長並緊:喉頭內部就是聲帶,聲帶後端生長在一些組織上無法上下移動,只有前端是伴著喉頭的上下運動改變長短的,喉頭下降聲帶拉長並緊,才能做好發聲的準備***聲帶鬆弛就好比鬆掉的琴絃一樣,無法發出正常的聲音了***。而喉外肌加入的發聲導致喉頭上提,聲帶無法拉長並緊,長期處於不良的振動狀態,極易誘發聲帶病變。


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