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杜甫的有趣的勵志故事

  杜甫,詩中常常自稱少陵野老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1:

  杜甫是一位愛國者,一生盼望為國效力,而命運並不眷顧他,以致壯志難酬、報國無門;他又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一生創作了大量反映現實的詩篇。他的愛國情懷集中體現在他的詩作中。

  杜甫生活在那個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劇變化的時代,他用卓越才華和驚人毅力建造了現實主義的詩歌藝術的豐碑。沉澱於詩中憂國憂民的涕淚,人道主義悲天憫人的情懷,鑄就了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由一己的苦難推及廣大人民的不幸;安史之亂,長安淪陷,他親眼看見國破家亡的慘景,寫出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這樣感人肺腑的詩句。

  杜甫,學習過他的《登高》《蜀相》《客至》《旅夜書懷》《詠懷古蹟》《閣夜》《登岳陽樓》《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作品。

  【原文再現】

  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2:

  現實主義大詩人杜甫,比李白小十一歲。他字子美,出生於河南鞏縣。他的祖父杜審言,是與宋之問、沈期同時期的著名詩人,對五言律詩的形成和發展也作出過貢獻。杜甫的父親曾任兗州司馬,母親崔氏早逝。

  杜甫從小就飽讀詩書。正如他在一首詩中自稱的那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他知識淵博,很有政治抱負。公元736年,他參加了進士考試,但沒考中。於是他漫遊了山東、河北一帶,寫下了他留存的最早的幾首詩,如《登兗州城樓》《畫鷹》《房兵曹胡馬》等,其中《望嶽》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已成為千古名句。

  公元744年,杜甫在東都洛陽遇到了被唐玄宗放還的大詩人李白。詩壇雙星,相見甚歡。他們一同遊覽了樑今河南開封、宋今商丘一帶,並會見了善作邊塞詩的著名詩人高適。第二年,杜甫又與李白再次相見。他們在齊州今山東濟南、兗州一帶逗留了好幾個月,飲酒賦詩,到山中訪隱士,“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親密得形影不離。但此後兩人就再也沒有機會見面了。

  公元746年,杜甫回到京都。第二年,唐玄宗詔令天下,凡通一藝的士人都可到京師應試。但那時唐玄宗任用的宰相李林甫,是個口蜜腹劍、陰險奸詐、妒賢忌能的奸臣。他最怕有才幹的人進入朝廷,妨礙他弄權營私,就指使考官,一個人也不錄取。

  杜甫再次落第,生活日益貧困。他不得不向一些達官貴人投詩,以顯示才華。公元751年天寶十年,唐玄宗要舉行三個祭祀大典。杜甫抓住機會,寫了《三大禮賦》,果然得到唐玄宗的賞識。又經過集賢院的考試,杜甫只得到了一個候選官吏的資格,又過了四年,才得到兵曹參軍的職位。

  困守長安的十年,使杜甫逐漸認清了封建統治集團荒淫腐朽的面目,看到了貧苦百姓的苦難生活,這使他在思想上、創作上更接近人民大眾。公元755年秋天,杜甫離京還家。在路過驪山行宮時,他看到唐玄宗正帶著親信通宵達旦地尋歡作樂。可是回到家中,他才知道自己最小的兒子已經餓死了。正是秋收季節,他大小還是個官,孩子竟然餓死。這對杜甫的刺激太大了,再聯想到普通百姓,他們的生活該是怎樣的困苦。於是他寫下了《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在這首長律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已成了家喻戶曉的警句。

  安祿山叛亂時,他被困在長安,公元757年才從長安逃出,在鳳翔見到了已即位的唐肅宗。唐肅宗任命他為左拾遺。這是個皇帝身邊的諫官,但官階比七品芝麻官還小。任職不到一個月,就遇到唐肅宗罷免宰相房之事,杜甫上書進諫,為房辯護。誰知觸怒肅宗,下令審問杜甫。多虧新任宰相張鎬等人說話,才使杜甫免除處分。

  公元758年,杜甫被貶為華州今陝西華縣司功參軍。在華州,他更多地看到了百姓們在戰亂中的悲苦生活,看到了戰爭給勞苦大眾帶來了多少人間悲劇。由此,他寫出了自己的代表作、詩歌史上的不朽名篇“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這六首組詩中,《石壕吏》更以白描式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官吏們強徵兵,造成了百姓們家破人亡的悲劇,其藝術感染力震撼人心。

  第二年,杜甫放棄官職來到成都,在郊外的浣花溪邊築起了幾間茅屋。這就是至今都很著名的“杜甫草堂”。在成都,杜甫的生活相對比較安定,但仍很窮困。一年秋天,大風捲走了茅屋頂上的草。他由自己的困苦想到了更多沒有歸所的文人學士,因而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其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也成了傳誦至今的名句。

  公元765年,杜甫的老朋友、鎮守成都的劍南節度使嚴武病故。杜甫失去依靠,於是攜全家沿長江東下。他先到了夔州今重慶奉節,在那兒生活了兩年,寫下了四百多首詩。

  公元768年,杜甫離開夔州,沿江南下,開始了他生命中最後的漂泊生涯。他先後到過江陵、公安、岳陽、潭州今湖南長沙,原打算投奔老朋友、潭州刺史韋之晉,可韋之晉已去世,加上潭州發生兵亂,他只好帶領全家沿湘江而上,去郴chēn州治所在今湖南郴州投靠舅父崔偉。但船到耒陽今湖南萊陽時,江水猛漲,船不能行駛,只好停泊在方田驛。他們在方田驛捱了五天餓,幸虧耒陽縣令得到訊息,派人送了酒食,總算沒有餓死。

  由於無法南行,他們只能返回潭州。他原打算以潭州再北上襄陽、秦中。但此時杜甫已經病得很重。公元770年冬天,杜甫在小船上寫了《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一詩後不久,便病死在船上了。時年五十九歲。

  當時,家人把他葬在岳陽。直到四十三年後,他的孫子才把他的靈柩歸葬在河南偃師。一代大詩人的晚年後事,竟如此淒涼。

  杜甫身後為我們留下了詩作一千四百多首。他的現實主義的手法,他對勞苦大眾所寄以的深切同情,體現了儒家的仁愛風範,因而獲得了“詩聖”的美名。他的作品又大量而直接地描繪了時期的真實社會生活,所以被譽為“詩史”。千百年來,不少人試圖評比李白、杜甫的高下。其實,他們是兩個風格完全不同的作家,但對詩歌創作的貢獻是同樣巨大的。正如唐代著名散文家韓愈所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3: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常常自稱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屬湖北。他是唐朝著名大詩人,他的詩作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高峰,有“詩聖”之稱。

  杜甫的家庭是書香世家。他的遠祖杜預是晉代著名學者、軍事家,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代的著名詩人。在這樣的家庭中,杜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在咿呀學語時,母親就教他背誦古代詩歌,從《詩經》到《楚辭》再到漢代樂府。他記憶力特別強,一天能背幾首詩。不幾年,胸中已裝了幾百篇詩文。

  7 歲那年的一天,父親教他背誦古代的賦,其中有“鳳凰”之名。杜甫早就聽說過有鳳凰鳥,但就是沒見過,於是抬起頭來問父親:“鳳凰鳥是什麼樣的?”父親告訴他:“這鳥是古代傳說中的鳥王,雄為鳳,雌為凰。它頭像雞,頸如蛇,領似燕,背如龜,尾如魚。這種鳥不與其它凡鳥為群,是高潔的象徵。”杜甫聽了深深地印在腦中,過了一會兒他對父親說:“有志的人也應該像鳳凰,對不對。”父親高興地撫摸著他的頭說:“對,對。”

  “那我就作一首鳳凰詩吧。”杜甫說。父親驚喜地睜大眼睛:“好,念出來我聽聽。”於是杜甫吟誦起來。詩中把他理想中的鳳凰盡情謳歌了一番,最後抒發懷抱:做人一定要做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父親聽了非常高興,從此以後就更加用心培養他了。

  到了 9 歲,杜甫已經能寫一般常用的字,他常常把自己的得意詩作寫給大人們看。到了十四五歲的時候,當地詩人聚會的時候就一定要有他在場,有時人們還是把他從樹上叫下來的呢!當時在長安有一個名人匯聚的中心,那就是歧王的家裡,詩人、學者、藝術家常常是濟濟一堂。最使杜甫難忘的是,他承先輩們的介紹,到過歧王的王宮,在那裡結識了許多名流,有幸欣賞了名噪一時的歌唱家李龜年的演出。

  杜甫 20 歲離家漫遊,他遊吳越、登泰山、訪燕趙,增長了很多見識。他33 歲這一年,在洛陽與另一個詩歌鉅子相遇了,那就是李白。他 40 多歲時國家發生,自己也離鄉背井,流離失所,生活無著,卻用血淚寫出千古傳誦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