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木求魚的故事

  “緣木求魚”意思是爬到樹上去找魚,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公元前319年,孟子周遊列國,第二次來到齊國。這時候,齊宣王為了擴張自己的領土,正準備攻打鄰國。孟子反對戰爭,想宣揚自己的“仁政”思想。可怎麼才能說服固執的齊宣王呢?於是,孟子與齊宣王進行了一段有趣的對話。

  孟子問:“大王心中最大的願望是什麼?”齊宣王知道孟子要來說服自己,所以他笑而不答。孟子接著問:“是因為食物不夠肥美,衣服不夠輕暖,還是色彩不夠豔麗,音樂不夠美妙?要不就是因為身邊伺候的人不夠使喚吧?這些,臣子們都全部能給您提供,難道您還真是為了這些嗎?”宣王說:“不,我不是為了這些。”孟子接著說:“那您最想要的,一定就是開拓疆土,收服秦國、楚國,統治中國,安撫邊疆。不過,以您現在的做法,就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啊***原文是:‘猶緣木而求魚也’***。”齊宣王吃了一驚,忙問:“為什麼?”

  孟子連忙說:“大王想一統天下,是以弱擊強,只會給自己帶來災禍。可如果大王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裡來做官,天下的農民都想到您的國家來種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做生意……這樣,天下還有誰能夠與您為敵呢?”

  【釋義】成語“緣木求魚”意思是爬到樹上去找魚,它常被用來比喻做事情時,如果方向、方法錯誤,就一定達不到目的。緣,沿著,順著。

  【出處】出處《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相關人物介紹:

  孟子***前372年-前2******,名軻,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曹魏、晉代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等三個不同的字號,字號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山東鄒城人。在十五、六歲時到達魯國後有一種說法是拜入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下。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孟子經典語錄:

  ***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譯文】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2***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譯文】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3***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譯文】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譯文】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5***其進銳者,其退速。

  【譯文】前進太猛的人,後退也會快。

  ***6***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譯文】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7***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

  【譯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應該處於統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處於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群眾。

  ***8***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譯文】天子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諸侯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國家;卿、大夫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宗廟;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義”,便保不住自己的身體。

  ***9***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譯文】一國的君主如果喜愛仁德,整個天下便不會有敵手。

  ***10***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

  【譯文】減免刑罰,減輕賦稅,讓百姓能深耕細作,早除穢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