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思考與奇像記憶之間的聯絡

  記憶是對經歷過的事物能夠記住,並能在以後再現或回憶或在它重新呈現時能再認識的過程,它包括識記、保持、再現三方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

  一、訓練的目的和方法

  無聲思考的訓練目的:

  主要是為了幫助我們克服長久以來閱讀過程中的出聲讀或不出聲默讀的錯誤閱讀習慣。根據專家對影響閱讀速度的因素的研究,“音讀”是造成我們閱讀速度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消除了“音讀”,閱讀速度也會有質的提升。因此,克服音讀對提高閱讀速度為重要!

  然而,“音讀”從小就伴隨著我們,日久年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音讀”的消除是個漸進的過程,要像擴大視幅訓練一樣,長期練習,即使是速讀級別和能力有所提升,也不能停止。

  無聲思考訓練方法:

  在2分鐘內將螢幕上出現的幾個詞之間建立聯絡,通過聯想和想象,使它們以形象的方式出現在一張圖裡。為了幫助區別詞類場景、植物、動物等,激發想象力,精英特速讀軟體還將不同的詞語設定了不同的顏色。

  奇像順序記憶法的訓練目的和方法:

  奇像記憶屬於記憶法的一種,該法主要講求以生動、具體、荒誕的想象,將不相關的詞語按順序聯想串聯成一條不易忘記的鏈條,如生活中的備忘錄等,關鍵是將要記憶的詞語形象化,並將其巧妙連鎖,環環相扣,最理想的方式是形成一個既合邏輯又合自己心意的影像

  二、無聲思考與奇像順序記憶法的聯絡:

  1、兩者雖然屬於不同的訓練類別速讀/記憶,但同樣運用聯想和串聯,同樣通過影像展現,需要形象、具體、色彩、動感等能刺激大腦的元素參與,同樣對眼腦直映能力的提升有促進作用;

  2、更重要的是,無聲思考的訓練過程本身也是奇像記憶的過程。該專案取得最佳訓練效果的證明方法就是在2分鐘內以影像的方式記住訓練中出現的詞,實際上也是奇像順序記憶法的訓練目的;

  3、因為同樣運用聯想和串聯,同樣調動了右腦的參與,因此,二者之間可以互相促進,既提高了速讀和記憶能力,也活躍了大腦思維。

  三、無聲思考與奇像順序記憶法的區別:

  ①、從無聲思考的設計理念上講:無聲思考作為消除音讀的訓練專案,其訓練重點在於消除音讀,鍛鍊無聲想象思考能力,對於螢幕上的詞語只要求形成影像,並未對記憶順序做要求,相當於不以序列為記憶目的的奇像記憶法。這是與要求序列的奇像順序記憶法的第一個不同之處;

  ②、無聲思考的名稱本身、2分鐘的時間限制、不拘順序以及對思維模式形成一定定向影響的詞語顏色顯示,都表示無聲思考的訓練過程以“思考”為核心,一系列的設定都是服務於思考本身,以思考的過程奪去音讀的精力,2分鐘的時間限制更是讓記憶詞語更多可能形成一幅畫面;奇像順序記憶法給定的訓練時間較長,基本上足夠用記憶詞語構思一段影像,且較為注重記憶詞的數量本身;

  ③、無聲思考的訓練畫面以整體的圖形形式出現,似乎有模仿人的視幅範圍之意想象過程中需最短時間感知詞語形象,對擴大視幅和眼腦直映都有一定程度的幫助,奇像順序記憶法則是線性的詞語展現,沒有無聲思考中詞語展現的整體性和形象性,只是單純作為記憶序列而存在。

  人的記憶:

  說到記憶,人們會很自然地想到大腦,其實記憶是個十分複雜的生命生理現象,正如俄羅斯生物學家亞歷山大·卡緬斯基得出結論:人的記憶不只有一種,而是有三種。

  自然界的儲備基金:遺傳記憶

  人的第一種記憶為遺傳記憶。因為在生殖細胞———卵細胞和精子———中已經“記錄”下任何一種生物的構成和活動原理,而這一“活動細則”將作為一組基因隨著生殖細胞世代相傳。遺傳記憶有一種頑固的惰性,很難有所改變,不過這倒是件好事,否則每下一代都不再像自己的父母,自然界非大亂不可。

  人的記憶有三種-遺傳記憶—免疫記憶—神經記憶

  遺傳記憶的資訊容量非常大,約為10的10次冪個資訊單位。而要記錄下一個人構成的全部資訊,總共只需其基因的2%,那其餘的98%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有一部分基因我們是從當時尚未進化成人的先祖那裡繼承下來的。甚至可以這樣認為,這一部分基因是自然界的儲備基金。在通常情況下,它們是不活動的;但地球上一旦出現意外的災難,人類的生存條件一下子變得同幾千年的情況相同,先祖古老的基因便該起作用了,可以使現代人身上長出一些可以幫助他們存活下去的器官。本來人的胚胎就有腮和尾巴。當然,最好是同時既儲存有腮,也有肺,這樣就既可以在陸地上,也可以在水中生活。然而大自然只讓你作出二者其一的選擇。如果以後有一天果然出現人類的生存問題,也說不定會有所解禁。

  遺傳記憶有時候也會出差錯,不活動的那部分基因開始活動起來,這時就會出現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奇怪現象。比如說,尾椎骨節數量有所增加,便使人長出尾巴。這倒是好辦,把尾巴切除就得了,不會讓你難堪。可一個小姑娘要是一下子長出6個或10個乳頭呢?或者孩子全身長滿濃密的長毛,那可怎麼辦好。

  上個世紀俄羅斯就出了一個叫阿的裡安·葉夫季希耶夫的毛人,用他製成的標本現在還立在位於莫霍夫大街的莫斯科大學人類學博物館裡。墨西哥也出過一個叫尤利婭·帕斯特拉娜的女毛人,她身上的毛不比葉夫季希耶夫少,在馬戲場上供人蔘觀。

  無形的英雄:免疫記憶

  另一種記憶為免疫記憶。在我們的血液中有一種小小的、在真正意義上具有獻身精神的細胞,它們短暫一生的使命就是消滅更多人類的敵人。淋巴細胞對異己細菌和最簡單的有毒物質進入血液會有所反應,這時它們便會產生一種抗體去“膠合”致病物質,不讓它們進入別的器官。而要消滅這些已被“制服”的敵人,這一任務則由血液中的另外一種細胞———噬細胞來承擔了。

  我們的這些細胞衛士能輕易地將異己細胞同自身的細胞區分開來,還有很好的記性,能在自己短暫的幾天生命中牢記那些“敵人”,並且將此資訊傳給下一代。這樣一來,凡得過麻疹、水痘和猩紅熱的人,可以獲得終生的免疫力。如果誘發這些病症的細菌試圖再度進入血液,必將很快被免疫系統內記住它們的細菌消滅掉。除此之外,在絕大多數人的身上,它們還能識別和消滅癌細胞,產生一種抗癌的免疫力。由此可見,如果這種記憶“出了問題”,那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能調動情緒,記得牢:神經記憶

  第三種記憶為神經記憶。平時我們常說“我的腦子不好使了”就是指的這種記憶。它的容量也很大,約為10的11次冪個資訊單位。科學家們對神經記憶的研究由來已久,但至今對它的機制仍知之甚少,目前只知道它是由好幾相組成。一旦接受某種資訊之後,即開始記憶,而且此資訊越是能調動情緒,就會記得越牢。古艦船上一來新的見習水兵,便開始教他們記住各種帆具和套具的複雜名稱,一般都是水手長手裡握著鞭繩,指著某件套具,在說出它的名稱同時,用鞭繩抽一下見習水兵的背,好讓他記得更牢。水手長往往都是這樣:“這是前桅第二節桅牽帆!”抽一下新兵的背。“記住了沒有?!而這是……”這種情況下,怎麼會記不住呢!神經記憶還分短期和長期的。短期記憶的資訊只能記住幾分鐘。比如說,當我們從電話號碼本跑向電話機時,還能記住陌生的電話號碼。這種記憶的資訊容量不大,一個人沒有經過專門訓練只能在極短時間內記住5-7個資訊單位,所幸我們的電話號碼也就只是7-8位數。這種記憶很不牢固,精力稍有分散便忘光了。

  但如果該資訊不能忘,能引起強烈的感受,而且將來還用得著,那它則自動轉入長期記憶,有時一輩子也忘不了。資訊從短期記憶轉入長期記憶的過程稱為鞏固過程,人腦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位於大腦顬葉下方深層的海馬迴便參加了其中的工作。

  在此不妨舉兩個例子。

  在加拿大,醫生曾為了給某病人根治羊角風,於1953年冒失地切除了他很大一部分腦子。該病人羊角風發作的次數倒是減少了,可是也同時失去了上述的鞏固功能,結果是病人什麼都記不得了,只記得眼前發生的事。你要是跟他剛談完話,離開房間2-3分鐘後再回來,他就會說從來沒見過你。但是手術前發生的事,病人卻記得很牢。這種“治療方法”從此就再沒人使用過。

  另外,一旦受到強烈的刺激,一個健康人的記憶也有可能出現突然的間斷,以致很長一段時間失去記憶。比如說,西西里島一個17歲的姑娘受到1944年大轟炸的驚嚇,失去了記憶力,以後的10年一直處在半睡不醒的狀態。可到了1955年,一架美國殲擊機飛過她住房的上方,倒把她的病給治好了。當她一聽到那震耳欲聾的轟隆聲,馬上便恢復了記憶。然而,她生命中有10年算是白白活過來了,因為那10年她什麼也記不住。

  總之,亞歷山大教授的結論是:遺傳記憶使我們變成了人,免疫記憶能保證我們的健康,而神經記憶決定了一個人的個性,使我們能從已經歷的過去向未知的將來走完漫長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