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拔罐常見的方法

  拔罐,是中醫治療病症的方法,也是具有保健作用。那麼要如何拔罐呢?拔罐的方法有哪些呢?今天,小編為你帶來了。

  中醫拔罐常見的技巧

  1、留罐法

  留罐法:是指把罐吸附在相應位置後滯留一定時間的方法。此法適用於治療風溼痺症、感冒咳嗽、胃痛、嘔吐、腹痛、洩瀉等病症。

  2、閃罐法

  閃罐法:是指把罐吸附於相應位置後,用一隻手壓住面板,另一隻手握住罐體快速拔下的方法。如此反覆多次,直至面板潮紅、充血或淤血為度。此法適用於治療區域性面板麻木、疼痛等病症。

  3、走罐法

  走罐法:指拔罐時先在所拔部位的面板上塗一層凡士林油***或其他潤滑油***後,再拔罐。然後,醫者用手握住罐子,在塗有凡士林油的部位上、下或左、右往返推動。當所拔部位的面板紅潤、充血、甚至淤血時,將罐起下。此法適用於治療肌肉豐厚,面板平坦部位的病症,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痠痛、麻木、風溼痺痛等病症

  4、刺絡拔罐法

  刺絡拔罐法:即將面板消毒後,用三稜針點刺出血或用面板針叩打後,再行拔罐,以加強刺血治療的作用。此法多用於治療丹毒、扭傷、乳癰等病症。

  拔火罐的小竅門

  一、選材

  首先要注意選材,中醫多用竹筒來拔罐,如找不到,玻璃瓶、陶瓷杯都可以,只是口一定要厚而光滑,以免火罐口太薄傷及皮肉,底部最好寬大呈半圓形。

  二、拔火罐前的準備

  在拔火罐前,應該先將罐洗淨擦乾,再讓被拔罐者舒適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後點火入罐。

  三、拔火罐時的操作

  點火時一般用一隻手持罐,另一隻手拿已點著火的探子,操作要迅速,將著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幾晃後撤出,將罐迅速放在要治療的部位,火還在燃燒時就要將罐口捂緊在患處,不能等火熄,否則太鬆,不利於吸出溼氣,要有罐口緊緊吸在身上的感覺才好。注意不要把罐口邊緣燒熱以防燙傷。

  四、時間

  一般拔15到20分鐘就可將罐取下,取時不要強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轉動,動作要領是一手將罐向一面傾斜,另一手按壓面板,使空氣經縫隙進入罐內,罐子自然就會與面板脫開。

  五、拔火罐的誤區

  一次不行拔兩次,同一個位置,反覆地拔,就不信這火罐拔得沒效果。大有一種“世上無難症,只怕有心人”的決心,其實,這樣做也是不行的。拔火罐的時候你甚至可以拔滿全身,因為這樣可以全面治療,增進治療效果。可是在一個地方反覆的拔,那就得不償失了。

  拔火罐的工具選擇

  1、竹罐

  ***1***材料與製作竹罐是採用直徑3~5釐米堅固無損的竹子,製成6~8釐米或8~10釐米長的竹管,一端留節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颳去青皮及內膜,製成形如腰鼓的圓筒,用砂紙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整即可。

  ***2***優點取材方便、製作簡單、輕便耐用、便於攜帶、經濟實惠、不易破碎;竹罐吸附力大,不僅可以用於肩背等肌肉豐滿之處,而且應用於腕、踝、足背、手背、肩頸等皮薄肉少的部位,與小口徑玻璃罐比較,吸附力具有明顯優勢;另外,竹罐療法在應用時可放於煮沸的藥液中煎煮後吸拔於腧穴或體表,即可通過負壓改善區域性血液循化,又可藉助藥液的滲透起到區域性燻蒸作用,形成雙重功效,加強治療作用。

  ***3***上述大家知道了原來竹子也可以用來製作火罐,竹罐的好處有很多,但是竹罐的缺點易燥裂漏氣且不透明,難以觀察罐內面板反應,故不宜用於刺血拔罐。

  2、玻璃罐

  ***1***材料與製作玻璃罐由耐熱玻璃加工製成,形如球狀,下端開口,小口大肚,按罐口直徑及腔大小,分為不同型號。

  ***2***優點其優點是罐口光滑,質地透明,便於觀察拔罐部位面板充血、瘀血程度,從而掌握留罐時間;是目前臨床應用最廣泛的罐具,特別適用於走罐、閃罐、刺絡拔罐及留針拔罐。

  ***3***缺點導熱快,易燙傷,容易破損。

猜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