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宦官官職

  北宋***960—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作趙宋,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但是你知道北宋朝的宦官的官職?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北宋朝的宦官,希望能幫到你。

  北宋朝的宦官

  宋代宦官不稱太監,總稱為內侍、內臣、宦者、中官,宋人不稱他們為“公公”,一般稱他們的官職,“中貴人”是宮外人對宦官的尊稱。高等宦官要尊稱大官,中等宦官可以稱呼為閣長。

  宋朝的宦官機構有兩個,建國初是叫內班院和內中高品班院,太宗淳化五年改叫黃門院和入內黃門班院,真宗景德三年再改名教內侍省和入內內侍省,從此遂為定製。內侍省號“前省”,別稱是“南班”,入內內侍省在當時一般省略為“入內省”,號“後省”,別稱是“北司”。直到南宋紹興三十年,因宦官人數太少,又沒有權勢,是以撤銷了內侍省,合併於入內內侍省。

  內侍省是襲承唐制,真宗景德三年,設定改為左右班都都知、左班都知、右班都知、左班副都知、右班副都知。其屬官有內東頭供奉官、內西頭供奉官、內侍殿頭、內侍高品、內侍高班、內侍肓門六等。凡是內侍開始統一稱呼為“小黃門”,有功遷補後稱“內侍黃門”,如果犯了錯誤被貶為灑掃院子。入內內侍省則設定都都知、都知、副都知、押班、內東頭供奉官、內西頭供奉官、內侍殿頭、內侍高品、內侍高班、內侍黃門。

  宋初,有內中高品班院,淳化五年,改入內內班院,又改入內黃門班院,又改內侍省入內內侍班院。景德三年,詔:“東門取索司可並隸內東門司,餘入內都知司;內東門都知司、內侍省入內內侍班院可立為入內內侍省,以諸司隸之。”宋初,有內班院,淳化五年,改為黃門,九月,又改內侍省。

  入內內侍省與內侍省號為前後省,而入內省尤為親近。通侍禁中、役縣褻近者,隸入內內侍省。拱侍殿中、備灑掃之職、役使雜品者,隸內侍省。入內內侍省有都都知、右班都知、副都知、都知、副都知、押班、內東頭供奉官、內西頭供奉官、內侍殿頭、內侍高品、內侍高班、內侍黃門。內侍省有左班都知、副都知、押班、內東頭供奉官、內西頭供奉官、內侍殿頭、內侍高品,內侍高班、內侍黃門。自供奉官至黃門,以二百八十人為定員。凡內侍初補曰小黃門,經恩遷補則為內侍黃門。後省官闕,則以前省官補。押班次遷副都知,次遷都都知,遂為內臣之極品。

  熙寧中,入內內侍省內侍省都知、押班遂省,各以轉入先後相壓,永為定式。其官稱,則有內客省使、延福宮使、宣政使、宣慶使、昭宣使。元豐議改官制,張誠一欲易都知、押班之名,置殿中監以易內侍省。既而宰執進呈,神宗曰:“祖宗為此名有深意,豈可輕議?”政和二年,始遂改焉。以通侍大夫易內客省使,正侍大夫易延福宮使,中侍大夫易景福殿使,中亮大夫易宣慶使,中衛大夫易宣政使,拱衛大夫易昭宣使,供奉官易內東頭供奉官,左侍禁易內西頭供奉官,右侍禁易內侍殿頭,左班殿直易內侍高品,右班殿直易內侍高班,而黃門之名如故。

  兩省的直屬機構分別有:御藥院,這是一個冷衙門,而且還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因為凡是藥品都要先由御藥院的宦官們先試過一遍之後再能進入到宮內。勾當官四人,以入內內侍充,掌按驗方書,修合藥劑,以待進御及供奉禁中之用。

  內東門司,這個衙門則是許多宦官們夢寐以求的地方,該司掌管著宮內人和物的出入,各房各庫調動寶貨要在這裡登記數量和價值,所有貢品和買進的物品也都要在該司登記留底,皇親國戚的福利由該司負責頒發,還負責宮內修造和舉辦宴會等事情。勾當官四人,以入內內侍充。

  合同憑由司,監官二人,這是一個開收據的衙門,宮內所有宣索的物品,需要有該司開具“要驗”,宮內所有出去的物品,需要有該司開具的“憑由”。

  管勾往來國信所,北宋時主要負責對遼國和西夏的外交事務,南宋時則主要負責金國和蒙古的外交事務。管勾官二人,以都知、押班充。

  後苑造作所,這是一個技術含量較高的衙門,負責製造宮內和皇親們婚娶的物品。。後苑勾當官,無定員,以內侍充。

  軍頭引見司,勾當官五人,以內侍省都知、押班及合門宣贊舍人以上充,負責便殿禁衛各軍入見之事等。

  翰林院,這是最容易讓人誤會的一個衙門,人們往往以為宋朝的翰林院和明清的翰林院一樣,是狀元郎和進士們呆的地方。其實不然,和明清時翰林院相同的地方應該是宋朝的學士院。宋朝的翰林院是歸官宦們管的地方,下轄翰林御書院、翰林醫館院、翰林天文院和翰林圖畫院。《宋會要職官 36》:“在宣佑門內東廊,掌供奉圖畫、弈棋、琴阮之事”。勾當官一員,以內侍押班、都知充。

  龍圖、無章、寶文閣,勾當四人,以入內內侍充,掌藏祖宗文章、圖籍及符瑞寶玩之物,而安像設以崇奉之。

  宋朝的宦官又其他朝代的官宦有幾個不同的地方:

  一是宋朝的宦官都可以娶妻,組織家庭生活,也可以納妾,當然具體納多少得視自己的工資水平量體裁衣。品級高的宦官可以住在大內皇宮之外的別墅,出門也可以坐轎子,朱熹老夫子曾咬牙切齒的評論說“古人置宦者,正以他絕人道後,可入宮;今卻皆有妻妾,居大第,都與常人無異,這都不是。出入又乘大轎。”***朱子語類卷127***我小時候讀《水滸》,看到寫天王晁蓋是“最愛刺槍使棒,亦自身強力壯,不曾娶妻,終日只是打熬筋骨”,就覺得他很傻,長大時再讀《水滸》仍然還是覺得他很傻,宦官都曉得要娶妻,晁天王日日打熬這童子功,最後還是中一箭就暈,暈三天就死,抗擊打能力何其之差勁,實在是划不來。

  宦官們娶妻納妾出於什麼樣的心理?日本的寺尾善雄在他研究太監的力作《宦官物語》一書中提出了一個比較流行的說法::“太監與女性組成家庭主要是擺脫孤獨的心理,,他們在世間受白眼,遭人蔑視,所以要求得到妻子的溫暖,這倒也是不難理解的。”

  二是宋朝的宦官的品級都比較低,但工資待遇比較好,唐太宗故意壓低了宦官的品級而被常常稱道,如內侍最高官只為從四品上,可是在北宋時,內中高品都知、押班為宦官最高官,只為正六品官,和地方官員司馬是一個層次的,而號稱內臣之極品的入內內侍省都都知,也不過是從五品官,其品階仍低於唐代初期的內侍。史家馬端臨認為唐朝在處理宦官問題上操作水平非常之低,因為唐朝官宦和散階是和文官相同的,闊氣的宦官可以達到金紫光祿大夫和正議大夫的級別。宋朝南班和北司所轄的宦官則自有一套獨立的品級系統。馬端臨認為目的在於“祖宗立法,不以內侍溷清流,故自有階官。”***文獻通考卷64***

  清朝的老佛爺慈禧說“寧贈友邦,不予家奴”,她是說到做到的,清朝太監工資是很低的,常常入不敷出,最後年老體衰時,就被趕出皇宮,四處流浪,有點積蓄的,就寄生於廟宇,因為倘使他們回到家鄉,那麼餘生只會有無窮盡的嘲諷和奚落。象中國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庭退役後便是躲進了興隆寺,和另外40多個人同呼吸、共運命的太監一直熬到了解放。當然,他每天能吃兩餐雜糧,生活水平已經算很不錯了。宋朝宦官的最高層領導***如都知、副都知、押班***的月薪是25貫,其工資水平基本和宋朝的知縣持平***宋朝萬戶以上的縣為20貫,畿內縣為30貫***。但福利每月有祿米,還有有春絹7匹,冬絹10匹,綿30兩等。另外還可以按自己的階官,再領取一份相對應的工資。薪水相對來說很不對,只要自己不亂花銷,待到年老時是足以渡此殘生的。

  三是宋朝的宦官同樣是廣泛參政,但卻沒有發生象唐朝、明朝那樣的閹禍,《宋史宦者傳》共列了北宋宦官43人,南宋宦官10人,其中曾到地方完成特殊命令的有19人,修過黃河,建過宮殿15人,充任外交大使的5人;養過馬的者7人,柴德庚先生在《宋宦官參預軍事考》中說到:“二十四史中宦者傳人數,以此為最。。。。。。。領禁兵立邊功者凡二十七人,此又前史之所無。”根據張邦煒先生的計算:“在43名入傳宦官中,曾帶兵打仗者多達18人。”***北宋宦官問題辨析***可見宋朝的宦官武將,大概也是為歷史之最。

  以上便把宋朝的宦官先說了一個大概,宦官們具體的行狀我會單獨列章書之,但要先宣告一下,我寫的是故事,不會每一個地方都按照史實來寫。對於一些野史和逸事,我覺得有戲劇效果和衝突效果的都會寫進來,對於一些我搞不清的地方,我就會發揮自己的想像,胡亂寫上幾筆。每個小節的最後我都會盡量把不是史實或與史實有出入的地方單獨列出來。

  北宋宦官楊戩 楊戩的故事

  這裡說的楊戩,是北宋時期著名奸宦,受宋徽宗寵信,位高權重,幹了不少損害百百姓利益的事情。雖然不入“六賊”之列,但是其禍害程度也不低了。

  姓名:楊戩

  國家:中國

  民族:漢族

  所處時代:北宋

  出生時間:時間不詳

  去世時間:1124年

  官職:彰化軍節度使、太傅

  身份:宦官

  追贈:太師、吳國公

  楊戩有沒有才能不清楚,但是他本人野心極大,私利心極重卻是真的。雖然後世並沒有將他評為“六賊”,但是位置高位之時,他沒有少撈油水。最關鍵的是,他撈油水還不是從貪官汙吏和富商貴戚中獲取,而是從貧苦的百姓身上,而且嘴臉很可惡。

  楊戩獲利的主要途徑,大概有這兩個,一個是逼迫百姓租賃位置不當的公田,從中獲取利益。第二個方法,就是利用公權,制定條例,然後侵佔百姓的良田充公,從而獲取私利。

  楊戩擔任京東西路和淮北西北路等地區的地方官的時候,為了謀取私利,他逼迫百姓租佃廢棄的堤堰。除了堤堰之外,還有荒山退灘、河水淤積之處,以此來增加租稅。楊戩逼迫百姓租的地方,都是水旱災害高發之地。不論是洪水還是旱災,只要災難一來,都無法避免,使得當地百姓深受其害。

  楊戩升任太傅的時候,已經是位高權重的大宦官。當時有一個叫杜公的人,為了討好楊戩,就給楊戩出了一個賺錢的辦法。他讓楊戩制定法令求取老百姓的田契,從甲到乙,從乙到丙,輾轉追究,直到沒有證據,就推測土地的產量,增加租賦。

  而多出來的租稅,就這樣都進了楊戩的腰包,使得楊戩賺的是盆缽滿溢。而楊戩也不是一個見好就收的人,反而胃口極大,來多少吃多少。到了後來,這個法令從汝州開始,慢慢地擴充套件到京東、京西、淮西、淮北,搜求廢堤、棄堰、荒山、退灘及大河淤塞的地方,都勒令百姓租佃。

  不止如此,就算後來遇到水災旱災,荒年無收,租稅也不曾減少,百姓深受其害,號稱“西城所”。

  除了種田的,就算是捕魚打獵的,楊戩都讓別人按時交租。但凡是違反他規定,不能按時交稅的人,他就讓人把別人以“盜竊罪”的罪名抓起來,打死打殘不計其數。

  通過這種手段,楊戩獲利無數,而當初給他建議這個方法的杜公,也因此被升為監察御史一職。

  楊戩不管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的名聲都很臭。在後來流行的小說話本中,楊戩的人物形象,也是醜陋嘴臉。

  《大宋宣和遺事》:蔡京、蔡攸、童貫之徒,縱恣於上;高俅、楊戩、朱勔之黨,朋邪於下。

  《二刻拍案驚奇》中說,楊戩家中養有許多的歌姬和小妾。但是楊戩本人又是個宦官,早就沒有了男人人事的能力。而那些美顏的姑娘,花樣年華,不堪寂寞,便設法把一名在館中作門客的青年男子留在內室。此後日日與這男子行歡,樂不思蜀。

  這件事情後來被楊戩發現,楊戩動手將人個閹割了。而因為楊戩本人也是宦官的原因,這閹割技巧熟練,做的非常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