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中簡單的彩鉛動物插圖

  把握教材中插圖特點,合理利用教材中插圖,才能更好地領會編圖者的意圖,靈活整合圖文,彰顯插圖魅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材中簡筆彩鉛動物插圖和以教材插圖匯入點燃激情及突破重難點。

  









  以教材插圖匯入點燃激情

  匯入新課是一堂課的重要環節,是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重要條件。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一堂好課的匯入環節,能把學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攏過來,使他們情緒高漲,進入求知的興奮狀態,能誘發他們與文字產生共鳴,產生學習新知識的激情。

  小學生對教材插圖的興趣程度往往比文字更強烈,根據這種心理特點,利用插圖形象,直觀地匯入新課,渲染課文意境,能使學生從課間放鬆的狀態中迅速回過神來,主動、專注地參與課堂學習,認真、細緻地閱讀課文,步入文字建構的精妙世界。

  《頤和園》一課配有3幅圖片,分別是長廊、佛香閣和十七孔橋。這三幅插圖從不同的角度形象地描繪了頤和園獨特的美。教學本課之前,我佈置學生通過各種渠道蒐集有關頤和園的文字資料、圖片和視訊。上課伊始,在有目的的互動談話後,我在螢幕上出現課題及融山水、建築、花木於一體的長廊、金碧高聳的佛香閣、水天空闊的昆明湖、宛若飛虹、橫跨綠水之中的十七孔橋。

  因為學生課前對頤和園已有一定的瞭解,這些插圖一出現,像是向學生的心湖吹去了一陣清新的風,為他們漾起了“想讀”“想說”及“ 探究中國的‘世界遺產’――頤和園”的情感漣漪,學生以最佳的興奮狀態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正如贊科夫所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到學生的情感領域,觸及到學生的精神需要,就會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

  反覆運用教材插圖突破重難點

  有些課文內容,特別是課文的重難點,僅憑教師單調的語言講解,往往顯得蒼白無力,學生收效甚微。插圖彌補了這個缺憾,它是對文字的補充和詮釋,根據學習程序,反覆地運用插圖層層推開,往往能產生“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課文的關鍵詞句、重要情節、人物特點等,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中相應的細緻刻畫,幫助學生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直觀形象地閱讀、理解課文,從而成功突破重難點。

  《觀潮》一課記敘的是農曆八月十八錢塘江大潮的盛況,全文描繪了江潮由風平浪靜到奔騰咆哮再恢復平靜的動態變化。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錢塘江大潮的神奇壯觀;體會課文中的有關語句,想象課文描繪的大潮景象則是本課的教學難點。教材中配有兩幅緊扣課文內容的插圖:一幅展現的是“寬闊的錢塘江橫臥眼前,錢塘江大堤上人山人海,江面上那條白線正向我們移來”的場景;另一幅展現的是“兩丈多高的水牆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的壯觀景象”。這兩幅插圖為學生深入領會課文內容提供了憑藉。

  教學時,我按照“潛心閱讀――想象畫面――觀察畫面――描述畫面”的教學程式,先讓學生反覆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江潮的變化及觀潮者心情,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接著抓住關鍵詞句――“隆隆”“悶雷滾動”“山崩地裂”“顫動”“寬闊”“橫臥”“橫貫江面”“白浪翻滾”“奔騰西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等語句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感受江潮的聲威和氣勢。

  然後,我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兩幅插圖,讓他們由“閱讀理解想象畫面”過渡到“形象感知真實畫面”,“如臨其境”地感受江潮靜態、動態的神奇壯觀,理解“橫臥”“橫貫江面”“白浪翻滾”“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等關鍵詞句。最後,我讓學生以插圖為輔,進行“觀潮”的現場直播,對課文中“大潮的景象”進行解說,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樣,學生通過品讀關鍵詞句,讀出詞句背後所蘊涵的畫面,又通過觀察畫面,描述畫面,使神奇壯觀的錢塘江大潮在眼前“咆哮”起來。靜態的文字在插圖的映襯下鮮活起來了。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