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能力提升卷

  腳踏實地沉著備戰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能力提升考試,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

  一、積累與運用***15分***

  1.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3分***

  ①阡陌交通*** *** ②惟吾德馨*** *** ③黃髮垂髫*** ***

  ④濯清漣*** *** ⑤陶後鮮有聞*** ***

  2.下面的句子朗讀停頓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B.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C.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D.晉/陶淵明/獨愛菊

  3.默寫杜甫《春望》一詩。***4分***

  4.問題探究。***6分***

  ①你怎樣理解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世外桃源”的用意?

  ②根據《愛蓮說》中關於“蓮”的描寫,分析“蓮”的象徵意義。

  二、文言文閱讀***60分***

  ***一******12分***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進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5.第一段描寫的景物有什麼特點?***2分***

  6.從景物描寫中可以看出漁人發現桃花源的時間是***  ***。***2分***

  A.暮春落花時節  B.深秋時節,百花凋謝之時

  C.冬末春初時節  D.夏天水漲之時

  7.第二段中“乃大驚”顯示出桃花源人與外世隔絕久遠,還有哪一句也顯示了這一內容?***2分***

  8.源中人“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2分***

  9.“不足為外人道”的原因是什麼?***2分***

  10.桃花源人聽了捕魚人的話,為什麼“皆嘆惋”?***2分***

  ***二******14分***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1.《陋室銘》的作者是 , 朝人。***2分***

  12.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2分***

  ①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

  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③可以調素琴*** ***

  ④無案牘之勞形*** ***

  13.“無絲竹之亂耳”中的“之”與下面各句中加點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忘路之遠近 B.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C.水陸草木之花 D.處處志之

  14.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①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15.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16.請用原句寫出本文的主旨,並說明本文是如何通過設喻來突出主旨的。***2分***

  ***三******10分***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7.文中的 這句話高度概括了蓮的高尚品質。***2分***

  18.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解釋都正確的一項是*** ***。***2分***

  ①可愛者甚蕃***多***

  ②濯清漣而不妖***洗滌***

  ③亭亭淨植***種植***

  ④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親近而態度不莊重***

  ⑤陶後鮮有聞***新鮮***

  ⑥宜乎眾矣***適合***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19.翻譯句子。***2分***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20.本文作者是 朝的 家 。***2分***

  21.“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從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說愛牡丹的多而愛蓮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 。這句話作者譏諷了 的世態。***2分***

  ***四******9分***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22.文中寫東坡外貌的句子是 ;文中寫佛印情態的句子是 。***2分***

  23.用“/’標出下面這句話的朗讀節奏。***2分***

  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24.用“‖”將這段文字分成三層,並概括各層的主要意思。***3分***

  25.試分析蘇黃二人和佛印的不同性格或心情。***2分***

  蘇黃: 佛印:

  ***五******8分***

  岱宗夫如何? 。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6.將橫線上的詩句補寫完整。***2分***

  27.解釋詩中加點的詞語。***2分***

  陰陽: 眥: 會: 凌:

  28.將描寫泰山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兩句詩譯成現代漢語。***2分***

  29.最後兩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六******7分***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30.解釋下列詞語。***2分***

  一男附書至***書: ***  二男新戰死***新: ***

  死者長已矣***已: ***  室中更無人***更: ***

  31.用原文回答問題。***3分***

  ①描寫兵役之苛酷的詩句:

  ②描寫戰爭之慘烈的詩句:

  ③表現老婦喪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詩句:

  32.“婦人”的致詞可分三層,請寫出三層的大意。***2分***

  三、寫作***25分***

  33.將杜甫的《石壕吏》改寫為一篇記敘文。

  要求:①尊重原文,不改變原文的主要情節;

  ②用第一人稱敘述故事;

  ③字數不少於500字。

  答案:

  一、1.①qiānmò;②xīn;③tiáo;④zhuó;⑤xiǎn 2.A 3.略 4.①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的批判,也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但它又帶有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在當時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②象徵君子身處汙濁環境而不同流合汙、不隨俗浮沉、特立獨行,正直不苟,豁達大度的品質。

  二、***一***5.景色優美,帶有神祕色彩。 6.A 7.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8.避秦時亂  9.不願外界干擾破壞桃花源寧靜和諧的生活,也暗示外人是找不到桃花源的。 10.為桃花源外現實黑暗、戰亂頻繁、生靈塗炭而嘆惋。

  ***二***11.劉禹錫;唐 12.①出名。②香氣,這裡指品德高尚。③調弄,這裡指彈***琴***。④官府的公文。 13.B 14.①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眼簾。 ②孔子說:有什麼簡陋呢? 15.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1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文章以“山”有“仙”則“名”,“水”有“龍”則“靈”作比喻,突出了品德高尚的重要性。

  ***三***17.“蓮,花之君子者也” 18.C 19.對於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 20.宋;哲學;周敦頤 21.愛慕富貴的人多、作者的知己少;追逐名利

  ***四***22.中峨冠而多髯者;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 23.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24.……‖蘇黃共閱一手卷……‖佛印……。第一層:總述船頭上的三個人。第二層:說明蘇黃共閱手卷。第三層:介紹佛印的神態動作。 25.儒雅;放曠

  ***五***26.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 27.陰: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岸 陽: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岸; 眥:眼眶; 會:等到;凌:登上 28.大自然把神奇秀麗都集中於秦山了,泰山很高,因而山的北面和南面明間不一樣,山北昏而山南曉。 29.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六***30.信;剛;完結;再  31.①三男鄴城戍;②二男新戰死;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32.寫三男全被徵;家中情況;老婦自請服役。

  三、3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