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別的唯美散文

  人生難免分別, 多情自古傷離別,道別是傷感的,分別是酸楚的。但是我們要相信,離別是為下一次的相聚做準備。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離別是首歌

  細數窗前的雨滴,細數門前的落葉,聚也依依,散也依依。聚散離合是人生的小插曲,經歷過太多的分離,善感的我雖多情卻不是很傷別。或許生活的磨難麻木了敏感的神經,明天的太陽燦爛了痛苦的內心,美好的希冀沖淡了憂傷的眼神。一生孤苦,半世飄零,別離如山中的花草般司空見慣,它裝飾著我的人生路;如天邊的雲霞色彩斑斕,它點綴著我平淡的生活。與親人、與老師、與同學、與同事、與朋友、與學生的告別,在我的生活中輪流上演,而讓我記憶猶新的卻是與父親的死別,與老家的生離、與學生的分離。

  痛到無語,別到無淚的分離,我最先經歷。 那是上個世八十年代中期,一個秋末冬初豔陽高照的日子,我在學校讀書,家中差人叫我回去,說父親病重。父親臥病在床多年,家人都習以為常了。我若無其事的走回,剛進庭院,就打了一個寒顫,一股陰森森的氣流頓時侵襲全身,預感到事情的不妙,加快腳步穿堂屋,過臥室,到廳堂,見父親瞪大眼睛,垂坐椅上,母親則在旁痛哭,哥正與人商量後事。我腦海頓時空白,心似從天堂向深淵跌落,無語亦無淚,只呆呆地想:父親!我的父親!就這樣走了?!早上還用嘶啞的聲音叫醒我上學,昨天還高興地與我談論將來,九月還為我考上沒被錄取的事抱屈,六月還在床前補過我的蚊帳,二月還在牆上貼過我的獎狀……一樁樁,一件件,在我的腦海閃現。很久以後,我還覺父親依然睡在他的小屋,只是聽不見他咳嗽的聲音,看不到他走動的身影,再也不能依偎在他膝下聽他講那過去的故事了,然後思念如春天的禾苗般瘋長,淚水如夏天的陣雨般傾瀉,特別是早上晚起沒煮成飯就餓著肚子上學,晚學回家還不見炊煙升起。如果父親健在,無論如何也不會讓我忍飢挨餓,雖然不能動手,但至少會動口。父親這一別,讓我深刻的體會到人生的無奈,更多的明白人情的冷暖;父親這一別,讓我變得更加堅強,更加獨立,也更加懂事。我想經歷過死別,還在乎生離?可故土的別離卻讓我痛徹心扉。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故土難離,鄉情難斷。我工作在外地,家安在故鄉,夢想著回去的那天,沒想到事與願違,不但我回不到老家,還將我的他也拉到了小西藏。年過六旬的母親一邊跟在我身邊看我收拾東西,一邊在我耳旁嘮叨:“現在他調到你那兒,過兩年你就會隨他走,我這個七老八十的老太婆想見你一面就難”,“養兒養女有什麼用?長大了還不是走得遠遠的,連個倒水的人也沒有,連個說話的也找不到,留下我這個孤老婆子死也好,活也好,都沒得人來看一眼……”這些話讓我心酸,讓我無語,讓我無地自容。靜靜地將物件整理歸類,慢慢地裝車,希望留住時間,希望久呆一會,希望多看一眼。在我將傢俱一併拉走的時候,我的眼矇矓了,我的夢醒了,我的心碎了。走在曾經路過N次的小道上,我一步三回頭,眼淚簌簌落下,心裡痛苦難言,有如蔡文姬被擄時的撕心裂肺,有如李清照亡夫後的悽慘與悲慼。前路渺茫,歸途何在?走一步看一步,見花也垂淚,見草也傷感。故土的這一別,讓我思緒難平,情懷難禁;故土這一別,讓我嚐到了別離的滋味,看淡了離別的愁緒;故土這一別,讓我明白了離別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插曲,讓我體會到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讓我懂得了緣來緣去天註定,有些事不能強求。只要盡力了,只要經歷了,就是人生的一筆財富,不在乎自己的顛沛流離,不在乎自己的漂泊無依,這樣想著,心裡也就釋然了,可是當我的離去讓學生依依不捨傷心難過時,或多或少會讓我心懷愧疚與不安。

  我最初的工作地是黃龍,人稱嶽池的小西藏,那裡閉塞且老師稀缺,所以我深得學生的欣賞與尊敬。兩年後,當我要離開那時,學生守在我的寢室外,有的沒一言半語,有的卻滔滔不絕,還有的眼裡噙著淚水,靜靜地看著我。當我拿著簡單的行李走出四壁透風的瓦房時,學生讓開一條路,然後隨我走出校園,站在那高高的山嶺上,看著我的背影消失在崎嶇的山路上。他們依依不捨的目光點燃了青草的焦灼,即將要到遠方去的我心裡有著千頭萬緒,既欣慰又牽掛,既依戀又不得不離開。這樣的分別在我的生活中多次上演,當我因調動一次次離開我的學生時,我的心裡更多的是難過與愧疚。學生的話深深的刻在我腦海:“老師,你走後,我們再也不象從前那樣一進教室就看書了……”,“你走後,別的老師對我們就象前娘後母……”看著長成男子漢的學生在我面前情不自禁的掉淚,我的心裡真的好難受,是我的離去影響了他們的前程,是我的離去讓他們品嚐到別離的辛酸。

  時過境遷,已是暮春,尋常了天街小雨的飄然而逝,淡忘了春潮萌動的點點綠意,冷漠了春風吹皺的一池柔水,棄置了滿園的百般紅紫鬥芳菲。與高2011級學生的別離純屬偶然,也很突然。走得匆忙,讓他們沒一點心裡準備,也出乎我意料,4月21日面試,4月24日離開,其間我還回去上了兩節課,算是與他們告別。當我說出不能再與他們共同學習時,學生低下頭沒有說話,只是不停的揉搓眼睛。而後簡訊給我說:“是不是我們讓你失望了……捨不得你就這麼走了……”“很久都沒老師給我們上課,我們很想你……”這些話讓我的心裡既難過又無能為力。人生短暫,來去匆匆,風雨兼程只為心中夙願。

  人生難免分別, 多情自古傷離別,無情未必真豪傑。道別是傷感的,分別是酸楚的。經過了分分合合,終於明白“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分離是人生中一個無法迴避的現實,是人生中一首憂傷的歌,既然如此,我只好坦然面對,凡事看開,萬世隨緣,或許明天,明天我們會在陽光明媚的日子相聚。

  篇2:別了,我的老家

  趁中秋放假,我回到了久違的家鄉。因為老家有人要買我的二層小木樓,我只得回去處理。

  鄉村的老房子不值錢,既然如此,我一半是賣,多半是送,就把陪伴我十八年的既帶給我快樂溫馨又留給我無限辛酸的老家讓與了別人,從此的江山易主,多少帶給我感傷與無奈。

  其實老房子不應該由我來處置,我是女兒,上有哥下有弟,是父親積聚了他的全部心血修建起來留給兒子的避風港。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能修一座當時比較氣派的木樓是很難的,雖然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父親離開時還有兩間房只有框架沒有牆壁。大我11歲的哥在我讀師範的時候才把它穿上外衣,然後就被八十年代末的江湖熱浪捲到了外地而音信杳無,小我兩歲的弟弟因父親的離去放下手中的書去了外面的世界,發誓不再回,由此我與他也天涯分離。母親是重男輕女的典型,無可奈何之際才於上世紀九十年代跟了我,從此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然後懺悔對我的虐待。

  這座山中小屋能有人看中,得益於它的風水和位置。它背靠大山,面臨水庫,門前是一片開闊的農田,周圍山環水繞,竹樹掩映,風景秀麗;它水源豐富,小屋的旁邊有條小溪整日唱著歡快的歌,還有一股清泉一年四季都往外冒水,使得周圍的稻田永無干涸之日。它交通便捷,一條油路由東邊山脊直達北面的金城山巔,向南延伸至長田鄉通向外面的世界。最主要的一點是小屋面向西南,背靠東北,符合中國人面南背北的居住習慣,而且還從這兒走出了兩位讀書人。

  自從考上學校,遷走戶籍,我就已經不屬於這了,雖然其間也從事農活,卻沒了以前的壓力和渺茫,更多的是勞動的悠閒和農家的清新。回想從前,那些苦與累也就成了甜美的記憶:那是一九八零年代,我剛好小學畢業,農村開始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父親當時因結核臥病在床,母親是二十年代出生的人,除了會編席,是不會農活的,弟是家中的老么,“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於是田邊地頭的勞作就成了我和哥的專利。我們這兒是山區,人少地多,由此可以想象農活的繁重,很多時候都是雞鳴而起,半夜才眠,遇農忙,就放下書包,停課種地,因此學校成了我向往的天堂,讀書成了我休息的方式,既輕鬆又愉快,比起體力勞動來,讀書寫字完成作業簡直有點小巫見大巫,哪來的厭學情緒,到現在我還覺得書沒讀夠,如果可能,我還真想當學生。

  在老家,我很少享受到在家中休閒的滋味,除了上學,其餘時間均穿梭於林間溝谷,從事那繁重的農活,雞牛豬狗是我的寶貝,我得照顧它們;割麥插秧……是我的生活,我得安排它們。寒來暑往,一年又一年,我年紀雖小,卻成了勞動的好手,家中的主要勞力。在那些艱難的日子,我在勞動中體味生活的酸甜:農閒時,我揹著揹簍牽著水牛帶上小狗呼朋引伴到山間去放牧,摘山果是可以的,盪鞦韆***爬到柏樹的尖頭然後往下掉***是偶爾的,唱山歌是經常的……夏天的陽光在樹林中是溫和的,我就上山打柏樹的果,到田間挖麻芋的實,晒乾後換錢上學;冬天的雪壓在枝頭象一幅水墨畫,我在欣賞它淡雅的同時再添上一抹暖色——讓牛在山坡上吃枯草,自己與夥伴將稻草點燃取暖。我雖是女孩,可是野性未馴:騎在牛背上唱著:“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牧童的短笛是我同伴……”在夕陽的餘輝中向家的方向移動;如遇蛇蠍之類的動物,我不但不害怕,而且還會打死它們,然後剝它的皮,挖它的心,抽它的筋,接著將它們埋葬在行人必經的狹窄之地,讓他們大吃一驚;也會在雨後或天旱之時抽空到水田或堰塘捉魚,有時也在田邊逮青蛙到小溪摸螃蟹,然後生吃螃蟹……現在,這些都化作了一種綿綿的眷戀,時時縈繞在心頭,揮不去,抹不走。而這次的老家之行是徹底斷了我的思鄉路,心中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滋味。

  天涯有路我不去,老家無人卻常回。它的美不僅在於山把我家圍了個圈兒,好象是把小屋放在一個小搖籃裡,讓我覺得有了依靠,而是在於曾經擁有的溫馨和甜蜜。那時的日子雖然很苦,可是有人關愛,有人牽掛,後來呢?父親的離開就讓家少了脊樑,兄弟們的一去不回讓我成了離群的大雁,母親於06年駕鶴西去讓我徹底失去了魂牽夢繞的家。而今房屋垮塌無人修葺,庭院雜草叢生無人剷除,果樹自結自落無人採摘,父母墳頭***除了我***無人光顧。都說養兒為防老,可母親臨終也未能見到她心痛的兒,她的絕望讓我無可奈何然後淚如泉湧,家道中落,兒孫不孝,怎不令人感傷?現在房前屋後的竹樹皆歸別人所有,心中既不捨也無奈。我無能為力只能順其自然,然後在內心深處留存著它曾給我的一切。

  別了,我的老家。

  篇3:告別

  2008年的冬天到2009年的春天,應該不是一個很短的時間。

  那一篇一篇記錄我曾經悲喜歡樂的文章,在選擇和確定後灰飛煙滅。

  隨之刪除的是上千朋友的留言。我甚至沒有來得及儲存他們的地址和一一回味,都被我不留情的刪除了。

  我也曾經把更多的愛放在那個SPACE上,它是最最真實的回憶。只是現在讓我回憶的已經不是那些過往的點滴,而僅僅是這兩年來大段大段的空白。

  我以前一直以為,那是我的一個家。多少年後,我依然會欣喜於我過去的稚嫩和衝動。

  但是現在的我好像幷不忠於這樣的選擇了,今天的“七七”似乎又是另外一個人了。儘管可能留下“若若安”的一點殘骸。

  故事會繼續寫,生活會好好過。人就這麼一生,不能用沉默填補空白。

  我不否認“若若安”給我帶來的滿足和開心,但是當我質疑這一切是否還象我的初衷期望的那樣的時候,我選擇了離開。於是上了鎖。

  做任何的事情都只是為了取悅自己,內心舒暢就好了。我始終相信那個過程是悽美的,很多朋友的關注和很多自己的嚮往。

  那些文字很珍貴,它記錄過我一人在外的很長一段時間的情感。但是當我選擇刪除的那一刻我一點也沒有遺憾和可惜。僅僅是一些渺小的文字。

  我身邊的朋友,我的成長和蛻變,我的心靈的淨化,都是我在外生活的最最真實的見證。

  誰也說不準哪天我又去寫博,只要願意,什麼時候開始都可以。

  刪走了一切。僅僅是一個告別而已。

  然而今天,在散文線上裡,我擁有了一個新的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