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養生補酒

  老年人身體漸衰,適時地飲用一些藥酒,可以增強體質,延緩衰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適合老年人喝的養生補酒有哪些,歡迎大家閱讀。

  適合老年人喝的養生補酒:的配方

  1、淫羊藿酒取淫羊藿40克,白酒500毫升,浸泡10~15天可服用。每次15~20毫升,每天早晚各服1次。具有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溼之功效。適用於中老年腎虛陽痿遺精、筋骨萎軟、風溼骨痛、更年期高血壓等。

  2、菟絲子五味酒取菟絲子、五味子各30克,加入白酒500毫升,密封浸泡7~10天可服用。每次10~20毫升,每天2~3次。具有滋補肝腎、固精縮尿、安神明目之功效。適用於中老年肝腎不足之腰痛、眩暈、失眠、遺精等。

  3、三七靈芝酒三七粉10克,丹蔘10克,靈芝60克,白酒1000毫升,將上藥擇淨、切片,裝入壇內,加入白酒1000毫升,蓋上蓋。每天攪拌1次,浸泡15天即可服用。每天服用2次,每次20~30毫升。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適用於中老年冠心病、神經衰弱、高脂血症等。

  4、冬蟲夏草酒取冬蟲夏草15~30克,白酒500毫升,加蓋密封30天后可飲用。每次10~20毫升,每天2~3次。具有補肺益腎、止咳化痰之功效。適用於病後體虛、食少乏力、睡眠障礙、肺氣虛或肺腎兩虛而致喘咳短氣、自汗畏寒等。

  5、枸杞生地酒取枸杞子100克,生地黃100克,白酒1000毫升,浸泡半個月即可飲用。每次早晚加熱後空腹服用10~15毫升。具有養肝明目、補精益腎之功效。適用中老年視物模糊、勃起功能障礙、遺精、尿頻、腰膝痠軟、煩熱頭痛等。

  6、人蔘酒取人蔘50克,擇淨切薄片,浸入1000毫升的白酒中,加蓋密封15~20天后可飲用。每天2次,早晚各10~20毫升。具有補氣固脫、生津止渴、益智安神、健脾補肺、鎮靜、鎮痛、抗疲勞、延年益壽之功效。

  7、枸杞酒取枸杞子60克,白酒500毫升,浸泡7~10天可服用。每次10~20毫升,每日2~3次。具有補虛祛寒、養肝明目、益腎壯陽的功效。適用於眼目昏花、腰膝無力、勃起功能障礙、早洩等,並能延年益壽。

  8、鹿茸酒取鹿茸10克,山藥30克,白酒500毫升,浸泡10天后可服用。每次10~20毫升,每天早晚各服1次。具有壯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衝任之功效。適用於中老年男子虛勞精衰、陽痿滑精、腰膝痠痛,婦女宮寒疼痛、崩漏帶下等。

  9、巴戟酒取巴戟天30克,懷牛膝30克,白酒500毫升,浸泡10天后服用。每次10~20毫升,每天早晚各服1次。具有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溼之功效。適用中老年腎虛陽痿、腰膝冷痛、風溼痺痛、筋骨萎軟等。

  10、蓯蓉酒取肉蓯蓉30克,白酒500毫升,浸泡10~15天可服用。每次10~20毫升,每天早晚各服1次。具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之功效。適用於中老年陽痿、腰膝痠軟、筋骨無力、腸燥便祕等。

  喝養生補酒的禁忌

  1、喝補酒後對某些藥物的禁忌

  服補酒後,應緊服某些藥物。西藥如***、安泰樂、奮乃靜等;中藥如葛花等。如已服西藥,應至少在24小時後,再喝補酒,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2、某些疾病對飲酒有禁忌

  如肝炎、肝硬化、消化性潰瘍及一些面板疾病。

  3、每種藥酒都對應的病症和適宜人群

  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體質、病症特點來選擇適合的補酒種類、服用量和服用實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補酒的功效。

  4、不可過量服用補酒

  如果一味追求服用的數量,不僅達不到治病補益的目的,反而會引發頭暈、噁心、嘔吐、心悸等不良反應。

  喝養生補酒的原則

  1、辨證應用

  藥酒隨藥物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效能,進補者有補血、滋陰、溫陽、益氣的不同。治療者有化痰、燥溼、理氣、活血、消積的區別,因而不可一概用之。虛者宜補,血瘀者宜通;有寒者宜溫,而有熱者宜清。況且,每一種藥酒,都有適應範圍,不能見藥酒就飲。即使是補***酒也不宜多服,如脾胃虛弱的人過服含人蔘的補酒,可造成胸腹脹悶、不思飲食;如陰虛的病人過服含鹿茸的補酒則可引起發熱、煩躁,甚至出現鼻衄***即鼻出血***等症狀。因此,要根據病情選用藥酒,合宜而用。

  2、限量服用

  藥酒的最佳服用量在一湯匙左右,即15~20毫升,不要過量飲用,一般不得超過100毫升。同時,也不應長期持續飲用藥酒。通常一個療程為3個月,喝了一個療程之後可暫停一個時期,之後,再視具體情況決定是否繼續飲用。年老體弱者,因新陳代謝功能相對緩慢,飲用藥酒也應當減量,不宜多飲。

  3、因人而異

  滋補類保健藥酒一般用於氣血虧、肝腎陰虛、脾氣虛弱、神經衰弱的人群。如陽熱體質的人慎服熱***酒,陰寒體質不適宜用涼性的藥酒。選用藥酒應根據自己的體質決定,比較好事先與醫師溝通,瞭解自己的體質,便於對症飲用藥酒。凡服用藥酒或飲用酒,要根據人的耐受力,合理、適宜,不可多飲濫服,以免引起頭暈、嘔吐、心悸等不良反應。

  4、因時而異

  自然界有一年四時的陰陽變化,春季陽氣生,夏季陽氣盛,秋季陽氣始衰而陰氣生,冬季陰氣隆盛,醫學教,《內經》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例如,初春陽氣引發,辛甘之品可發散為陽以助春陽,溫服利於護陽。但大辛、大熱之人蔘、鹿茸、附子之類,則非春季養生所宜;冬季用藥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