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花的種植方法

  燈籠花,別名鈴兒花、吊鐘花、吊鐘海棠,花語為:隱藏的美。燈籠花要怎麼種植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

  

  1、溫度:喜溫暖,生長最適宜溫度為15~2代。耐寒性較扶桑強,可忍耐短時間的31低溫。溫度低時會產生落葉,但翌年春暖後仍可萌枝發葉。越冬溫度宜保持51以上。冬季如能保持室溫18~301,可持續開花不斷。

  2、光照:喜充足的陽光,雖能耐半陰,在稍陰的地方也可生長,但植株生長與開花以全日照時為好,必須置放於陽光充足之地。

  3、澆水:喜溼潤的土壤環境,不耐乾旱。生長期間應充足澆水,保持盆土溼潤而不幹旱。6月進入開花期後對水分的要求更多,應增加澆水量,以滿足植株生長與開花所需。但也忌水潰,澆水不宜過溼,梅雨季節要在雨後及時倒去盆中的積水。冬季需節制澆水,特別是在低溫落葉後更需注意減少澆水,不讓盆土過溼。

  4、施肥:喜肥,春季植株開始生長後每半月追施1次氮肥,以促使枝葉生長茁壯。5月下旬植株即將進入生長與開花的旺盛時期,應及時補給養分,每半月追施1次氮磷鉀結合的肥料,促使多發側枝、花開連綿,並保持花勢不衰。要避免單純追施氮肥,否則枝葉生長旺盛,但開花量少;只在植株明顯缺肥、葉片變得薄小而色黃時,才需適當追施氮肥。9月追施2次磷鉀肥,停施氮肥。冬季停止施肥。

  6、修剪:幼樹應加強打頂,以促發分枝。春季出棚後要結合翻盆對植株進行修剪,除剪去細弱枝、過密枝外,還應對留下的一年生枝條進行短截,以矮化植株,促發分枝和多開花。老化而生長勢變劣的植株,應加大修剪強度,否則植株生長衰弱,易落蕾,開花稀少。

  7、翻盆:每年春天翻盆1次,喜肥沃溼潤、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基質可用腐葉土、泥炭土、園土、珍珠岩或粗砂等材料配製。

  8、土壤:喜疏鬆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

  燈籠花的病蟲害防治

  1、灰黴病

  灰黴病發生於陰雨連綿天氣或施入氮肥過多或光照不足的情況。主要危害莖、葉、花,致使受害部位出現水漬狀斑點,如不及時防治,會逐漸擴大呈腐爛狀、上披有灰色毛狀的菌絲,嚴重時會使植株死亡。

  解決方法:發病初期及時噴施500倍液的65%代森鋅或50%多菌靈及其他新藥劑,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3~4次,平時注意通風與光照,使植株生長良好,提高植株抗病力。發病後及時剪除與處理患病枝葉,以減少病源。

  2、白粉病

  白粉病主要危害莖、葉、花蕾。感 病後表面有一層白色粉層,嚴重時使葉片萎縮,花朵變小。

  解決方法:注意通風與光照,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性。發病後及時噴施800倍液的70%託布津液或2500倍液的粉鏽寧或其他適宜的藥劑,每隔10天噴1次,連續噴2~3次。

  燈籠花的繁殖方式

  壓條繁殖

  選取健壯的枝條,從頂梢以下大約15~30cm處把樹皮剝掉一圈,剝後的傷口寬度在一公分左右,深度以剛剛把表皮剝掉為限。剪取一塊長10~20cm、寬5~8cm的薄膜,上面放些淋溼的園土,象裹傷口一樣把環剝的部位包紮起來,薄膜的上下兩端紮緊,中間鼓起。約四到六週後生根。生根後,把枝條邊根系一起剪下,就成了一棵新的植株。

  扦插種植

  吊鐘花扦插繁殖,全年均可,以春、秋生根較快。插穗以頂端嫩枝最好,長7 --8釐米,插於沙床,保持溼潤,插後10天左右生根,9月即能上盆。 盆栽土壤應疏鬆、肥沃和排水良好,積水易發生爛根死亡。春、秋季生長迅速,每旬施肥1次。夏季高溫,停止施肥。放置通風涼爽處,盛夏避免強光直射。經常澆水,增加空氣溼度。倒掛金鐘枝條細弱下垂,需摘心整形,促使分枝,花期少搬動,防止落蕾落花。

  吊鐘花生長期間要求冷涼氣候,以10—15℃為宜;冬季要求陽光充足,能耐3—5℃低溫;夏季處於半休眠狀態,忌炎熱,喜半蔭。南方5至10月需遮蔭,溫度在15—23℃時生長最為迅速。使吊鐘花安全過夏是栽培技術的關鍵,當氣溫上升到30℃時,對其生長不利,應採取降溫措施,可置於通風的蔭棚下,但要避免雨水淋溼,還可短截修剪。夏季停止施肥,控制澆水,使之逐漸休眠。開花後,葉子開始轉黃時,進行修剪,僅留基部20釐米,使其再發新枝,有利於安全過夏。吊鐘花怕漬水,小苗上盆不能一開始就用過大的花盆,以免排水不良土壤漬水而死亡。只能隨著植株的生長,逐步更換大一號的花盆。吊鐘花喜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質壤土,粘重板結的土壤對吊鐘花生長不利,更不適合於剛扦插成活的小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