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直接故意的程度的方法是什麼***2***

  ***四***預謀時間的長短

  刑法總是對人們充滿了期待:在人們實施犯罪行為前,它希望人們能夠懾於它嚴厲的懲罰而不敢“以身試法”;在人們著手犯罪後,它又企盼人們能夠中止犯罪行為或有效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立法者規定各種懲罰方式和制裁措施,司法者對已犯罪之人裁量和執行刑罰,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夠使人們放棄與法秩序相對立的犯罪決意,喚醒人們的規範意識,從而使社會秩序和公共安全得以保全。

  行為人對犯罪行為的預謀時間越長——即持有犯罪決意的時間越長,他就越有充足的時間滿足刑法之期待而放棄犯罪決意、並進而放棄著手實施犯罪。

  因而,行為人在越長的時間內沒有放棄犯罪決意,則表明了他的犯罪決意越強、他背離刑法期待的程度越強,他的直接故意的程度也就越高;反之亦然。正如義大利刑法學家杜里奧·帕多瓦尼所言:“如果從刑事政策的角度,可以將故意行為應負責任的根據歸納為行為人企圖破壞法律秩序的話,那就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故意的強度取決於犯罪決意的持續時間,因為這能表明行為人背離法律規定的程度.所以,在司法裁判中,應當將預謀時間的長短視作影響直接故意程度的一個因素,即預謀時間越長,則直接故意的程度越高;反之,則直接故意的程度越低。

  ***五***對因果關係認識的確定性程度

  行為與危害後果之間存在因果關係,是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的客觀條件;行為人對行為與危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係有認識或有認識的可能性,是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的主觀條件。

  我國刑法第14條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據此規定,學界普遍認為,對行為與危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係有認識,即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後果,是直接故意成立的前提條件。認識到結果會發生包括認識到危害結果必然發生和可能發生兩種情況,在行為人認識到危害結果必然發生的情況下,他仍決意實施犯罪行為,這就說明了行為人迫切追求危害後果的發生,他的直接故意程度也就較高;

  在行為人只是認識到危害結果可能發生的情況下,他的犯罪行為雖然也成立直接故意犯罪,但是他對危害後果追求的迫切程度,要比前種情況降低,他的直接故意的程度也就較低。亦即,行為人對因果關係認識的確定性程度越高,則他的直接故意的程度就越高;反之亦然。

  需要注意的問題是,行為人對因果關係的認識是直接故意認識內容的本體和核心要件,行為人對犯罪時間、地點、方法和物件等客觀要素的認識屬於直接故意認識內容的邊緣要件,邊緣要件的確定性決定了本體要件的確定性、並對本體要件的確定性起著證明作用。

  具體而言,行為人對犯罪時間、地點、方法和物件的選擇,體現了他對犯罪行為籌劃的完備程度,同時也體現了他對犯罪行為和犯罪過程的掌控程度。

  行為人對犯罪時間、地點、方法和物件的認識越明確,他對犯罪行為和犯罪過程的掌控程度就越高,他對行為與後果之間因果關係的認識的確定性程度也就越高;反之,則認識的確定性程度就越低。

  事實上,犯罪行為和行為人的複雜多樣性、犯罪心態的微妙多變性決定了,影響直接故意程度的因素還有很多;例如,行為人的性格特徵、受教育水平、生活環境,等等。但是,這些因素與具體犯罪行為的關係過於疏遠,致使它們對直接故意程度的影響方向和影響力度並不明確;如果在司法判斷中將它們全部加以考慮——如果可能的話,則會使判決沾上“不是針對犯罪行為而是針對行為人”的色彩。

  所以,我們認為,司法中認定影響直接故意程度的因素時,應當有所限制、不應盲目擴大;但這並不是說,我們所列的這五種因素就是最終的、最全面的,對具體案件中行為人直接故意程度的考察,還需結合案件情況作更細緻、更深入的分析。

  相關閱讀:

  間接故意的基本內容

  所謂間接故意,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所謂放任,是指行為人對於危害結果的發生,雖然沒有希望、積極地追求,但也沒有阻止、反對,而是放任自流,聽之任之,任憑、同意它的發生。

  間接故意包括三種情況:

  ***1***為了追求一個合法的目的而放任一個危害社會的結果發生;

  ***2***為了追求一個非法的目的而放任另一個危害社會的結果的發生;

  ***3***在突發性案件中不計後果,動輒捅刀子的情形。

  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的區別:

  ***1***認識因素有所不同,直接故意包括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兩種情況,間接故意只有明知可能一種情形;

  ***2***對危害結果發生的意志因素明顯不同。間接故意是放任結果發生,即聽之任之、滿不在乎,容認、同意危害結果的發生;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結果發生或明知道必然發生的情況下放任結果發生;

  ***3***特定危害結果發生與否,對兩種故意及其支配之下的行為定罪的意義也不同;

  ***4***直接故意的主觀惡性大於間接故意。

 

  判斷直接故意的程度的方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