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歷史典故

  不敢越雷池一步:越,跨過,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縣南。原指不要越過雷池,後比喻不敢越過某一界限。多指保守、拘泥;也有作“不得越雷池一步”。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雷池,坐落在長江中下游北岸望江縣雷池鄉境內,是由雷水匯積而成。雷水源出湖北省黃梅縣境,串湖後流至望江縣城東南十五里處積而為池,故曰雷池。又因居九江至南京的長江水道要衝,扼黃梅、宿松、太湖內河航運之咽喉,形勢險要,故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成語典故

  東晉成帝時,庾亮任中書令,執朝政。他為了防備西部邊境的敵人侵犯,推薦溫嶠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做官,加強防務。溫嶠上任不久,庾亮得到了歷陽太守蘇峻企圖謀反的報告。

  原來蘇峻糾集亡命之徒,早就蠢蠢欲動了。庾亮自作聰明,想騙蘇峻離開歷陽,到京都建康***今江蘇南京***來做大司農。大臣們都以為這辦法不妥,溫嶠也寫信給庾亮勸阻,但庾亮不聽。蘇峻果然非但不願到京都去,反而由此看出朝廷對自己起了疑心,於是造起反來,發兵攻向京都。

  溫嶠得知蘇峻反叛,立即號召部下將士,秣馬厲兵,打算從水路進入建康,護衛都城。庾亮對於蘇峻叛兵估計不足,寫信給溫嶠說:“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意思是我擔心西鏡的敵人更甚於蘇峻叛兵,你務必留在原地,不要越過雷池到京都來***庾亮叫溫嶠“無過雷池一步”,在戰略上是錯誤的。

  蘇峻攻勢凶猛,很快逼近建康,庾亮指揮晉軍迎戰,被殺得大敗,京都失陷。心懷內疚的庾亮投奔溫嶠。溫嶠並不責怪,請他守衛白石的營壘,自己則加緊操練水軍,準備與蘇峻叛軍決一死戰。蘇峻派了一萬步兵,從四面包圍白石,拼命攻打,庾亮手下只有兩千人,漸漸支援不住。

  庾亮身先士卒,奮不顧身地揮刀猛衝。晉軍受到激勵,愈戰愈勇,終於殺退了叛軍。庾亮見叛軍敗退,大喝一聲,率晉軍衝出營壘,緊緊追擊,斬殺數百名敵人,獲得大勝。最後,庾亮、溫嶠等人終於殺掉蘇峻,平定叛亂,彌補了因“無過雷池一步”戰略錯誤而造成的損失。

  相關人物:

  明帝即位,任中書監,為王敦所忌,託病去官。太寧三年***325***明帝卒,庾亮為中書令,與王導共輔6歲太子司馬衍***晉成帝***繼位,庾太后臨朝,政事決斷於亮。蘇峻以平王敦、沈充功,進冠軍,歷職太守,統精兵萬人。咸和二年***327***,庾亮擬奪其兵權,蘇峻與祖約以誅執政庾亮為名,聯合舉兵反晉,亮任都督,專征討事。建康陷落,奔潯陽***今江西九江***投溫嶠,不得已共推陶侃為盟主。亂平後出為豫州刺史,鎮蕪湖。九年六月陶侃卒,庾亮以帝舅領江、荊、豫三州刺史,都督六州諸軍事,鎮武昌。鹹康五年***339***四月王導卒,朝廷以其為司徒、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庾亮不就,以弟庾冰為中書監。鹹康六年正月病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