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洋蔥的方法

  洋蔥蔥屬二年生草本植物。是中國主栽蔬菜之一。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洋蔥的栽培技術,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洋蔥的栽培技術

  洋蔥學名:Allium cepa,別名球蔥、圓蔥、玉蔥、蔥頭、荷蘭蔥、皮牙子等,百合科、蔥屬二年生草本植物。洋蔥含有前列腺素A,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粘度,可用於降低血壓、提神醒腦、緩解壓力、預防感冒。此外,洋蔥還能清除體內氧自由基,增強新陳代謝能力,抗衰老,預防骨質疏鬆,是適合中老年人的保健食物。 洋蔥在中國分佈廣泛,南北各地均有栽培,是中國主栽蔬菜之一。中國的洋蔥產地主要有福建、山東、甘肅、內蒙古、新疆等地。

  洋蔥原產於中亞或西亞,現有很多不同的品種,已經用於世界各地的食物。在西元前一千年的古埃及石刻中就有收穫洋蔥的圖畫,之後傳到地中海區。西漢時, 張騫通西域,從西域帶回許多物種。當時在西域已經有種植洋蔥的記錄。地理大發現之後,由歐洲向世界傳播。16世紀,傳入北美洲。17世紀傳到日本。18世紀時,《嶺南雜記》記載洋蔥由歐洲白人傳入澳門,在廣東一帶栽種。

  根據車城鄉公所的資料,1912年一位在淡水任教的日本小學老師,首次由日本把洋蔥引進臺灣。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自1918年起,在臺灣各地試驗栽植洋蔥,但是成效不佳。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臺灣省農業試驗所在省農林廳和農復會的贊助下,繼續引進各品種洋蔥,在臺灣各地試種。在臺灣南部雲林、 嘉義、臺南、屏東一帶種植成功,恆春、楓港、車城等地成為臺灣最大洋蔥產地。

  洋蔥的生長環境

  1溫度

  洋蔥對溫度的適應性較強。種子和 鱗莖在3~5℃下可緩慢發芽,12℃開始加速,生長適溫幼苗為12~20℃,葉片為18~20℃,鱗莖為20~26℃,健壯幼苗可耐―6~7℃的低溫。鱗莖膨大需較高的溫度,鱗莖在15℃以下不能膨大,21~27℃生長最好。溫度過高就會生長衰退,進入休眠。

  2光照

  洋蔥屬長日照作物,在鱗莖膨大期和抽 薹開花期需要14小時以上的長日照條件。在高溫短日照條件下只長葉,不能形成蔥頭。洋蔥適宜的光照強度為2萬~4萬 勒克斯。

  3水分

  洋蔥在發芽期、幼苗生長盛期和鱗莖膨大期應供給充足的水分。但在幼苗期和越冬前要控制水分,防止幼苗徒長,遭受凍害。收穫前12周要控制灌水,使鱗莖組織充實,加速成熟,防止鱗莖開裂。洋蔥葉身耐旱,適於60%~70%的溼度,空氣溼度過高易發生病害。

  4土壤和營養

  洋蔥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以肥沃疏鬆、通氣性好的中性壤土為宜,沙質壤土易獲高產,但粘壤土鱗莖充實,色澤好,耐貯藏。洋蔥根系的吸肥能力較弱,要高產需要充足的營養條件。每1000千克蔥頭需從土壤中吸收氮2千克、磷0.8千克、鉀2.2千克。施用銅、硼、硫等微量元素有顯著增產作用。

  5地理分佈編輯

  原產亞洲西部,在全世界廣泛栽培。洋蔥主要分佈在:山東的 金鄉、 魚臺、 單縣、 平度,江蘇 豐縣,甘肅酒泉、 武威,雲南 元謀、 東川,四川西昌等地。

  洋蔥的栽培技術

  洋蔥的不同球形與早晚熟性有關,一般球形越扁,熟性越早。種植洋蔥品種不同,產量有較大差異,熟性早的扁平品種,一般畝產4500~5500kg左右;中晚熟品種一般畝產5000~5500kg。種植洋蔥的經濟效益每畝在3000~6000元之間。而且易管理,是農業調整種植結構的較好模式。適合作為蘿蔔、白菜收穫後的接茬蔬菜。

  育苗

  1.播種期及播種量

  適宜的播種期是培育壯苗的關鍵,播種過早,苗大,越冬後容易抽苔,晚播苗弱小,抗寒能力差,且磷莖小,產量低。以黃淮流域為例,最佳播期為9月上中旬。播種前最好進行發芽檢驗。在正常情況下,每畝的育苗床播種量為4~5公斤;考慮到要淘汰和間疏20%的弱苗和劣苗,其栽培面積應為播種苗床的15倍,如果發芽率低於70%,則應酌情增加播種量。

  2.作畦與施肥

  畦高1.4~1.5米,畦寬27釐米,畦面整平後每畝過磷鈣15公斤,腐熟好的有機土雜肥每畝4方作基肥,出苗後結合澆水撒施速效氮肥,每畝施尿素10公斤。

  3.地下害蟲防治

  每畝有甲拌磷5公斤,結合整地均勻翻入土中,細耬整平。

  4.播種

  畦面整平後,先澆水,再均勻撒播。後覆0.8釐米營養土,確保一播齊苗。播後如果墒情不能達到出苗要求,可用噴壺淋水,以促進出苗,也可催芽後撒播。在冷水中浸種,時間不超過12小時,用溼布包好放置在20~24℃涼爽地方進行催芽,每天都要用清水淘洗一次,當種子剛剛“露白”時及時播種,不能耽誤,如不及時播種,胚根的生長會給播種工作造成不便。

  5.出苗

  出苗後要注意黴病和立枯病的防治。其方法為每畝用50%多菌靈或40%百菌清150克,對水30~40公斤均勻噴霧。

  移栽施肥

  1.整地與施肥

  在播種前10天,先進行翻耕,普施充分腐熟搗碎和過篩後的農家肥,每畝的施肥量不超過2000公斤,而後要耕翻兩次,深約20釐米以上,使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合,再用平耙將畦面整平,以備播種。作畦規格分兩種:一種是小高畦,畦寬1.6米,畦溝寬0.2米,畦溝深0.1米,每畦移植8行,此畦適於粘質土壤或差距小的田塊。二是平畦:畦寬2米,畦埂寬0.27米,高0.2米,每畦栽10行。平畦適於對砂質土壤。

  2.移栽與密度

  移栽期可分:1覆膜田地適宜移栽期十一月十五日至二十日立冬前後;2不覆膜田地適宜移栽期十月二十日霜降前後。定期密度應根據土壤肥力、施肥水平、管理水平的高低,密度相應增減,一般定植行距20釐米,株距16~17釐米,每畝密度2萬株上下。為防止抽苔,一般選用葉鞘直徑6~7毫米,單株鮮重4~6克,適度大小的幼苗為宜。淘汰大苗、弱苗、劣苗。定植前大小苗分開栽植,分級管理,平衡增產。

  洋蔥的田間管理

  1.澆水

  洋蔥定植以後約20天后進入緩苗期,由於定植時氣溫較低,因此不能大量澆水,澆水過多會降低地溫,使幼棵緩苗慢。同時剛定植幼苗新根尚未萌發,又不能缺水。所以,這個階段對洋蔥的澆水次數要多。每次澆水的數量要少,一般掌握的原則是不使秧苗萎蔫,不使地面乾燥,以促進幼苗迅速髮根成活。

  秋栽洋蔥秧苗成活後即進入越冬期,要保證定植的洋蔥苗安全越冬,就要適時澆越冬水。越冬後返青,進入莖葉生長期,這個階段對水分的要求,既要澆水,促進生長,又要控制澆水,防止徒長。控制澆水的方法叫“蹲苗”,蹲苗要根據天氣情況,土壤性質和定植後生長狀況來掌握,一般條件下,蹲苗15天左右。當蔥秧苗外葉深綠,蠟質增多, 葉肉變厚,心葉顏色變深時,即結束蹲苗開始澆水。以後一般每隔8~9天澆一次水,使土壤見幹見溼,達到促進植株生長,防止植株徒長的目的。採收前7~8天要停止澆水

  2.施肥

  洋蔥對肥料的要求,每畝需氮13~15kg、磷8~10kg、鉀10~12kg。注意磷、鉀肥的施用,切忌氮肥過重,以免造成地上部生長過旺而出現抽薹或使鱗莖膨大延遲,春播洋蔥幼苗出土前後要保持土壤溼潤,勤澆水,勤中耕,在葉生長盛期及鱗莖膨大期是洋蔥需肥、需水最大時期,應適時施肥、澆水,667平方米分別追施磷酸二銨15kg,磷酸二銨20kg,硫酸鉀3~5kg。

  洋蔥定植後至緩苗前一般不追肥,越冬後結合澆越冬水,每畝施人糞尿1000~1300kg,到春季返青時結合澆返青水,再施一次返青肥。

  3.鬆土

  疏鬆土壤對洋蔥根系的發育和鱗莖的膨大都有利,一般苗期要進行3~4次,結合每次澆水後進行;莖葉生長期進行2~3次,到植株封壟後要停止中耕。中耕深度以3cm左右為宜,定植株處要淺,遠離植株的地方要深。

  4.除薹

  對於早期抽薹的洋蔥,在花球形成前,從花苞的下部剪除,或從 花薹尖端分開,從上而下一撕兩片,防止開花消耗養分,促使 側芽生長,形成較充實的鱗莖,同時適時噴灑 地果壯蒂靈。實踐證明,對於先期抽薹的植株,採取除薹措施後,仍可獲得一定的產量。

  洋蔥的採收貯藏

  採摘時間:洋蔥採收一般在5月底至6月上旬。當洋蔥葉片由下而上逐漸開始變黃,假莖變軟並開始倒狀;鱗莖停止膨大,外皮革質,進入休眠階段,標誌著鱗莖已經成熟,就應及時收穫。洋蔥採收後要在田間晾晒2~3天。直接上市的可削去根部,並在鱗莖上部假莖處剪斷,即可裝筐出售。如需貯藏的洋蔥,則不去莖葉,當葉片晾晒至七八成干時,可把莖葉編成辮子,懸掛在通風、陰涼、乾燥的地方,稱為掛蔥

  採收晾晒:備作貯藏的洋蔥,宜選擇黃皮、扁圓形、個體大、辛辣味濃、水分含量低、鱗莖頸部細小的個體。在洋蔥植株最下部的1-2片葉片乾枯、地上部分開始倒伏時收穫為佳。採獲後應及時進行晾晒。方法:將洋蔥植株斜向排列,使後一排的莖葉正好覆蓋在前一排的蔥頭上,以避免蔥頭直接受到陽光的曝晒。晾晒期間,每隔2-3天翻動1次,一直晒至葉子發黃為止。   貯藏方法:

  1.是掛貯法將晾晒後的蔥葉編成長辮子,將辮子結合成束,每束約60個蔥頭,再晾晒5-6天防止雨淋,晒至蔥頭充分乾燥、頸部完全變成皮質後,將它懸掛在屋簷下或室內。如果是室內掛藏,則掛藏室要求通風良好,並保持乾燥。

  2.是堆藏法。選擇地勢高、排水好的地方,先用稻草或麥秸墊底,再墊上兩層蘆蓆,然後將去葉後的洋蔥頭堆放在蘆蓆上,四周也用蘆蓆圍起來,並用繩子紮緊,以避免陽光直晒或雨水滲入。三是庫藏法。有恆溫庫的,可將蔥葉除去後直接平鋪在菜架上貯藏。

  注意事項:無論採用哪種方法貯藏,都應注意防止洋蔥腐爛和抽芽。洋蔥在貯藏的前期容易腐爛,所以一定要保持乾燥;貯藏的後期容易發芽,可在採收前2-3周用0.25%的新鮮素溶液噴灑洋蔥植株,也可在採獲後用0.25%的新鮮素蘸根。

  洋蔥的採種方法

  大鱗莖採種法:這是國內大部分地區採有的採種法,母株利用成熟的大鱗莖。第一年9-10月份播種,冬季幼苗露地或貯藏越冬。第二年夏天收穫大鱗莖,從中選擇優良個體,通過貯藏4後淘汰感病植株,9-11月定植田間,嚴寒地區第三年春季定植母球,6月收穫種子,從播種至收穫種子約21-23個月。該採種法經過多次田間和貯藏期的溝汰選擇,其品種純度、種性明顯高於兩年採種法,可作原種生產。缺點是採種週期長,貯藏費事,利用大鱗莖較多,成本高。

  小鱗莖採種法:春播地區經常採用的方法。早春土壤解凍及早直播育苗,夏季小鱗莖成熟,選留直徑3cm以上的鱗莖,貯藏越冬後,第二年定植採種,從播種至收穫約16-19個月,其縮短了採種週期,成本降低,可用於繁殖生產用種,但未經成熟鱗莖性狀選擇,種性有退化。

  小株採種法:又稱不結球採種法,第一年7-9月播種,冬前長成大苗,達到綠體春化標準而通過春化階段,保證第二年植株抽薹開花,前後週期約11-13個月,縮短採種週期,但未形成鱗莖,其種性有退化,同時因先期抽薹性狀的遺傳,長此將導致生產中栽培鱗莖的失敗。

  種株連續採種法:利用大鱗莖種法收種子後,種株基部形成幾個小鱗莖,收穫貯藏後秋天定植,乾燥地區也可原地越夏,萌發後由原先1個母鱗莖變成3-4個母鱗莖。翌年抽生花薹數為第一年採種,二年採種,降低了成本,縮短了採種週期,保證了種子質量,也提高了產量。

  病害防治

  洋蔥有 霜黴病、紫斑病、 萎縮病、 軟腐病等。

  1.洋蔥 鏽病:用20%粉鏽寧乳油1000倍液噴霧,7―10天防治一次,連續防2―3次。   2.洋蔥霜黴病:用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64%防毒礬可溼性粉劑500倍液噴霧,7―10天防治一次,連續防2―3次。   3.洋蔥 白腐病: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噴霧,7天防治一次,連續防2―3次。   4.洋蔥疫病:用68%金雷多米爾1000倍液噴霧,7―10天防治一次,連續防2―3次。   5.洋蔥 灰黴病:用50%撲海因可溼性粉劑1500倍液噴霧,10天防治一次,連續防2―3次。   6.洋蔥 黑斑病:用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噴霧,10天防治一次,連續防2―3次。   7.洋蔥軟腐病:用新植黴素4000―5000倍液防治,7天治一次,連續防1―2次。

  蟲害防治

  洋蔥蟲害主要有根蛆、潛葉蠅及蔥薊馬。

  1.根蛆:可在發病初期每7~10天噴1次48%樂斯本乳油1000~1500倍液,連噴2~3次;

  2.斑潛蠅:要在其產卵盛期至幼蟲孵化初期,連噴2~3次2.5%溴氰菊酯或20%氰戊菊酯或其它菊酯類農藥1500~2000倍液;

  3.防治蔥薊馬:要在其若蟲發生高峰期噴灑5%銳勁特懸浮劑3000倍液或10%的吡蟲啉可溼性粉劑2500倍液,每7~10天噴1次,連噴2~3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