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新課改最大的特點是以新的教育理念、思想和教學方法替代過去陳舊落後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全面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新課改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喜人成績的同時,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我們如不能慎重對待、及時糾正,很容易進入教改的誤區,從而影響課改的程序和質量。
誤區一:一味反舊。為了倡導新課程,很多教師在不斷地反思舊教學,探索新教法。應該說這是一種致力於新課程改革的積極之舉,其熱情之高,值得讚歎。新課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所有這一切,給當前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課堂也煥發出勃勃生機。然而我們在一味追新的同時,也在不斷反舊、棄舊。經常有教師為了凸顯新教法,總是要先痛批一下傳統的舊教法的某些不足。由於一味地反舊,我們幾乎形成了這樣一種共識:傳統的就是錯誤的,傳統的就是應試的。
這不免令人質疑:傳統的舊教學真的什麼都不好,就沒有積極的教育因素嗎?答案是否定的。其實,新、舊教育存在著必然聯絡,它們並不完全對立,而是傳承發展和不斷改進的關係。例如,應試教育中強調知識的重要性,素質教育同樣也強調這一點,而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充套件到了學生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應試教育是失敗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應試教育中所有的教學思想、經驗和方法都不正確,畢竟過去有些諸如“語文學習要多讀、多說、多聽、多寫”這樣的寶貴方法,不僅是現在,就是將來也會在教學中煥發強大的生命力。
所以,教育創新不能忘本,傳統教育中有很多教育因素是寶,捨棄了這些,新課改會缺乏發展的底氣。即便是素質教育最忌諱的灌輸教學、死記硬背和考試,在新課改的環境下也不是一無所用。我們主張學習探究,但也不見得什麼東西都要去研究探索一番,畢竟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有時適當的灌輸也是可取的,例如直接向學生介紹一些人文背景、歷史知識、規章制度等。又如,我們反對死記硬背,其實,適當的死記硬背也是必要的,比如背英語單詞、名句佳篇。
雖然理解記憶十分重要,但缺少了死記硬背的強化,在記憶的熟練程度和永續性上都會大受影響。至於考試,這本身就是學生的一種能力體現,素質教育不排除考試,但堅決排除應試教育。
誤區二:只求“形似”。當前的新課改搞得轟轟烈烈,但也要防止盲目追隨一哄而上的不良現象。為體現尊重學生,有教師一反常態,課堂上總是對學生笑臉相迎,“棒,棒,棒,你真棒”的讚揚之聲不絕於耳,以致於該批評時卻表揚、該懲罰時卻獎勵,讓人感覺莫名其妙。自主學習無非就是教師創設情境,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再通過小組討論、動手操作,最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的一種公式化、模式化的教學。所謂的合作學習也就是三、五個學生圍在一起交流討論。
所有這些現象看似體現了新課程、新理念,但表面的熱鬧精彩掩蓋不住教育背後的空虛乏力。尊重學生,教師就只能是對學生說好話、百般討好嗎?自主學習就等於學生自己學習?合作學習豈止是幾個學生圍在一起這麼簡單?難怪有教師抱怨採用這種新教法教學效果反而不佳,原因就在於此。真正的課堂教學不僅要“形似”,更要“神似”,而這種“神似”來自於對教育理念、教學思想的深刻領悟、把握。缺乏“神似”指導的教學是僵化的教學,毫無生機,這種教學由於沒有獲得真正的源動力,只能是在搞形式主義,教學中也就相應出現了作秀的虛假教學。
誤區三:把握“度”失衡。“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是當前教育改革中說得較多的一句話,也反映了廣大教師對新課改中出現問題的共同呼聲。確實,教育在走極端化,是一個突出現象。課堂上,我們改變了一言堂、滿堂灌,卻導致了滿堂問、滿堂動的尷尬局面;尊重學生的課堂權益,課堂紀律由原來公堂式的嚴明變為茶館式的放任自流;應試教育由考試為指揮棒到素質教育完全拒絕考試;由傳統的師道尊嚴到不斷蛻變成生道尊嚴……凡此種種都背離了教育實際,走上了極端化道路。
總之,新課改不是依葫蘆畫瓢式的簡單模仿,而是深刻領悟、靈活運用的過程;需要的不僅是外在形式的表現,更重要的是對教育內涵的理解,形神兼備。這樣,課堂教學才能真正活起來。為實現這個目標,我們教師需要不斷加強學習研究,不僅要有改革的勇氣和魄力,更需要足夠的教育智慧和創新能力。只有這樣,新課改才能改得紮實、改得穩健!
誤區一:一味反舊。為了倡導新課程,很多教師在不斷地反思舊教學,探索新教法。應該說這是一種致力於新課程改革的積極之舉,其熱情之高,值得讚歎。新課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所有這一切,給當前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課堂也煥發出勃勃生機。然而我們在一味追新的同時,也在不斷反舊、棄舊。經常有教師為了凸顯新教法,總是要先痛批一下傳統的舊教法的某些不足。由於一味地反舊,我們幾乎形成了這樣一種共識:傳統的就是錯誤的,傳統的就是應試的。
這不免令人質疑:傳統的舊教學真的什麼都不好,就沒有積極的教育因素嗎?答案是否定的。其實,新、舊教育存在著必然聯絡,它們並不完全對立,而是傳承發展和不斷改進的關係。例如,應試教育中強調知識的重要性,素質教育同樣也強調這一點,而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充套件到了學生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應試教育是失敗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應試教育中所有的教學思想、經驗和方法都不正確,畢竟過去有些諸如“語文學習要多讀、多說、多聽、多寫”這樣的寶貴方法,不僅是現在,就是將來也會在教學中煥發強大的生命力。
雖然理解記憶十分重要,但缺少了死記硬背的強化,在記憶的熟練程度和永續性上都會大受影響。至於考試,這本身就是學生的一種能力體現,素質教育不排除考試,但堅決排除應試教育。
所有這些現象看似體現了新課程、新理念,但表面的熱鬧精彩掩蓋不住教育背後的空虛乏力。尊重學生,教師就只能是對學生說好話、百般討好嗎?自主學習就等於學生自己學習?合作學習豈止是幾個學生圍在一起這麼簡單?難怪有教師抱怨採用這種新教法教學效果反而不佳,原因就在於此。真正的課堂教學不僅要“形似”,更要“神似”,而這種“神似”來自於對教育理念、教學思想的深刻領悟、把握。缺乏“神似”指導的教學是僵化的教學,毫無生機,這種教學由於沒有獲得真正的源動力,只能是在搞形式主義,教學中也就相應出現了作秀的虛假教學。
誤區三:把握“度”失衡。“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是當前教育改革中說得較多的一句話,也反映了廣大教師對新課改中出現問題的共同呼聲。確實,教育在走極端化,是一個突出現象。課堂上,我們改變了一言堂、滿堂灌,卻導致了滿堂問、滿堂動的尷尬局面;尊重學生的課堂權益,課堂紀律由原來公堂式的嚴明變為茶館式的放任自流;應試教育由考試為指揮棒到素質教育完全拒絕考試;由傳統的師道尊嚴到不斷蛻變成生道尊嚴……凡此種種都背離了教育實際,走上了極端化道路。
總之,新課改不是依葫蘆畫瓢式的簡單模仿,而是深刻領悟、靈活運用的過程;需要的不僅是外在形式的表現,更重要的是對教育內涵的理解,形神兼備。這樣,課堂教學才能真正活起來。為實現這個目標,我們教師需要不斷加強學習研究,不僅要有改革的勇氣和魄力,更需要足夠的教育智慧和創新能力。只有這樣,新課改才能改得紮實、改得穩健!
最近訪問
- 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 夏天每天洗頭好不好
- 初中關於青春勵志的手抄報
- 石姓屬雞男孩取名字的技巧
- 中學生經典勵志演講稿精選篇
- 考研政治公式順口溜記憶民主政治建設
- 新生兒缺氧的原因有哪些
- 幼兒園小班一週評語集錦
- 瑞典歷史地圖
- 最新二年級美術教師工作計劃
- 翠菊花語是什麼
- 表達心情平淡的句子_形容心態很平靜的句子
- 關於讚美軍人的句子
- 會計助理實習工作自我總結範文
- 家長給老師的一封信
- 生活中的商務禮儀小故事
- 機械工程師求職信模板參考
- 夢見廁所很多大便周公解夢
- 十一黑龍江自駕遊攻略
- 周公解夢夢見海水的預兆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