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之死教學反思

  《楊修之死》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看上去比較簡單。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歡。

  範文一

  本課的主題是在聽了毛偉華的課之後受的啟發,原來我們可以這樣來解讀楊修,恃才放曠是他的缺點,同時也是他的優點啊,他的悲劇是一個社會必然的悲劇,是所有與他一樣的知識分子的悲劇,如孔融,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認為楊修是自作自受,自取滅亡,看來我們學生早已是個社會的世俗的人,他們已經知道了該怎麼去適應社會,在社會裡,他們也同樣會排斥象楊修這樣的人,真不知道這是他們的幸運還是不幸呢?但願今天我們這樣的解讀楊修,能給他們一點啟示,人該如何成長為一個站立的人。另:本文的小結借用了楊聰老師的課堂小結,很佩服楊老師的深刻。

  範文二

  《楊修之死》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看上去比較簡單。但是通過認真研究課文,我發現它很值得一教。有助於訓練學生的複述、概括、分析、寫作等能力。本次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基本上實現了自己的預定教學目標。現將收穫總結如下:

  一、可繼續發揚的優點:

  1、教學設計要勇於打破常規。

  《楊修之死》是白話小說。一般情況下,我們會按照小說的三要素,即環境、人物、情節的格式來教學。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我竭力避免這種傳統教學思路。而是選擇本文的焦點問題,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楊修的死因,來大做文章。將古往今來學者們的觀點引入,讓學生分小組展開討論,激發學生的思維。這樣既打破常規按部就班分析小說情節、人物形象的做法,又增添了課堂的學術氣息,拓展了課堂教學內容,更最重要的是訓練學生思維,學會如何根據文字分析問題,學會提取有效資訊,尋找依據,支撐自己的觀點。在互相切磋中,掌握本文的重點,學習小說的方法。

  2、情境教學

  複述課文主要情節,既是對學生轉換角度複述能力的考察,也是創設情境。在討論的過程中,我也含蓄地運用了這個教學方法。這就是部分聽課老師所說的演義法。情境教學能夠把學生帶入課文意境中去,在滲透情感體驗的同時,激發其思維。情境為教與學都增添了趣味性,使教學內容變得通俗易懂。

  3、精心設計導語

  好的開頭等於成功一半。教學導語要能夠給學生新鮮感,引起他們學習的慾望,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本次教學我從生活案例入手,增強課文時代感的同時,引起他們思考楊修之死。從一開始就將學生的注意力緊緊抓住,在以下的環節中層層推進,挖掘課文的深度。

  二、今後教學需要改進的地方

  1、認真研究學生

  認真研究教法的同時,更要深入全面地研究學習物件。制定的目標,設定的導引問題難度要適當。對學情要做到心中有數。

  2、提高設問技巧

  提問是一種藝術。要根據不同能力、性格的學生要隨機應變設定不同的提問方法。對於高難度的問題,要設定臺階,引導學生一步步攀登到制高點。不同教學環節間,過渡處需要巧妙設計,自然轉換。

  3、控制教學節奏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把握每一個教學環節的時間,注意教學節奏要做到張弛有度。好的教學課堂如同聽藝術家演奏一曲優美動聽的音樂。

  4、加強板書訓練

  美麗實用的板書會為教學錦上添花。本次教學板書有些凌亂。既不美觀,又不利於學生掌握教學內容。教師應該以身作則,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有利於導引學生。

  總之,這次教學實踐暴露了許多問題,收穫多多,為我以後教學指引了奮鬥目標。

  範文三

  《楊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級上的一篇自讀課文,出自我國第一部章回體長篇小說《三國演義》。楊修是歷史上的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悲劇性的人物,本文探討的是一個略顯沉重的課題,教學中使學生了解那段歷史並從中汲取做人的深刻道理是教學本文的要義。

  整個教學設計由六個環節組成:

  1、由清朝著名的文學評論家金聖嘆關於名著的評論: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匯入,介紹《三國》,並引用一首短詩匯入課文,短詩:聰明楊德祖,世代繼簪纓。筆下龍蛇走,胸中錦繡成。開談驚四座,捷對冠群英。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

  2、初讀課文,藉助註解,讀懂課文。

  3、複述故事情節,併為小故事命名。

  4、討論人物性格,探究楊修死因。

  5、文字解讀:討論:請以“楊修之死,過在……,是因為……”學生同桌之間互相討論,各抒己見 課後同學可蒐集補充材料,展開辯論 ! 6、拓展延伸:

  根據對文章的感悟,自選角度,為楊修的墓碑寫一句話:如:

  1大愚若智,聰明反被聰命誤。

  2一代英才,可惜未逢明君。

  3聰明機智知識淵博可謂英才,恃才放曠目中無人終嘗苦果。

  聯絡文章,補寫對聯:

  處事莫學曹操陰險狡詐,做人莫效楊修恃才放曠在教學中自我感覺良好的在以下幾方面:

  1、教學匯入創設了良好的氛圍和情境,激發了學習興趣。一上課,由清朝著名的文學評論家金聖嘆關於名著的評論: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匯入,介紹其中緣由,瞭解《三國》,並賞析了這首詞,讓學生齊誦詩,把學生帶入三國的世界,曹操和楊修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事實證明,這個辦法是很好的,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2、這篇文章,故事情節比較簡單,沒有激烈的矛盾衝突,而且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老師就應該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閱讀、思考,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得到較好地鍛鍊,閱讀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學中主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

  ⑴《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強調了在閱讀的時候要使學生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薰陶。並在欣賞文學作品時要有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情節進行創造性複述,對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就是讓學生的內心閱讀體驗在學習過程中反映出來。

  ⑵ 本文是一篇藝術性很強的小說,學生對此有很濃厚的興趣,最適於放開手,讓學生合作探究,研讀課文。本課中,對於楊修的死因,歷史上有頗多爭議。這實際上是給學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課題。合作探究的過程,也是學生主動性充分調動的過程,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感悟到語文課堂的樂趣,品嚐成功的快樂。

  ⑶ 語文教學就不能僅停留在教材上,宜拓展延伸。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的啟示。“這篇課文是名著中的名篇,給人以很多的啟迪和感悟,這包括做人和作文上的。比如做人方面的。通過分析人物性格,學生從曹操、楊修身上發現了很多不足,那麼給他們提提忠告也就不難了。在這一環節學生答案異彩紛呈。這是學生情感價值上的一大收穫。

  但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和有待改進的地方:

  1、學生課前預習不夠充分,這在課堂上不得不花費了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讀懂課文,疏通閱讀障礙。

  2、是複述課文的七個小故事時,個別學生的語言不夠簡練,重點不明確。我想這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特別注意,一定要在課堂中多加訓練,努力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3、是時間的把握不夠準確,複述故事花了過多的時間。 ”前鬆後緊“,致使後面的教學環節稍顯緊張。

  4、學生討論時很熱烈,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參與了,可大都數卻不願主動舉手發言。這是在課堂上常遇到的問題,需要培養的膽量和口語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