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世昌為國犧牲的介紹

  鄧世昌***1849.10.4~1894.9.17***, 清末海軍將領,民族英雄,廣州番禺***今海珠區***人。1894年9月17日中日黃海大戰時,任“致遠”艦管帶。在艦傷彈盡危急時刻仍指揮若定,命艦衝向日艦“吉野”號,決心與敵同歸於盡。下面看一下。

  自古以來,犧牲在戰場上,一直是愛國軍人引以自豪的志向。特別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難的人,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海戰中犧牲的鄧世昌就是這樣的人。

  鄧世昌是我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鄧世昌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國和日本之間爆發了甲午戰爭。鄧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艦相遇,遇到危險,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這年9月的一天,日本艦隊突然襲擊中國艦隊。一場海戰打響了。中國擔任指揮的旗艦被擊傷,大旗被擊落。鄧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艦上升起旗幟,吸引住敵艦。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號在戰鬥中最英勇,前後火炮一齊開火,連連擊中日艦。日艦包圍過來,致遠號受了重傷,開始傾斜,炮彈也打光了。鄧世昌感到最後時刻到了,對部下說:“我們就是死,也要壯出中國海軍的威風。報國的時刻到了!”鄧世昌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號衝過去,要和它同歸於盡。這大無畏的氣概把日本人嚇呆了。

  不幸,致遠號中了魚雷,船體爆炸,沉入海底。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犧牲。鄧世昌曾被部下用救生圈救起,可鄧世昌見部下都沒有生還,毅然退出救生圈,沉入大海,獻出了生命。

  人物影響:

  鄧世昌犧牲後舉國震動,光緒帝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並賜予鄧世昌“壯節公”諡號,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師昭忠祠,御筆親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鴻章在《奏請優恤大東溝海軍陣亡各員折》中為其表功,說:“……而鄧世昌、劉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沒者也”。

  清廷還賜給鄧母一塊用1.5公斤黃金製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撥給鄧家白銀10萬兩以示撫卹。鄧家用此款在原籍廣東番禺為鄧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鄧氏宗祠。威海衛百姓感其忠烈,也於1899年在成山上為鄧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命名新式遠洋綜合訓練艦為“世昌”艦,以示紀念。

  延伸閱讀:

  世昌訓練艦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世昌艦”,此艦為紀念在1895年甲午戰爭中壯烈殉國的中國海軍將領鄧世昌而特別命名。世昌號訓練艦1996年服役,舷號82,可載200名學員和40名教官,貨艙總容量6000立方米、可裝載300個標準集裝箱,該艦可快速改裝成醫院船、直升機母艦、運輸船。

  打撈致遠艦

  甲午戰爭留給中華民族的創痛是刻骨銘心的,因為它是一道中國近代史的分界線,一道令炎黃子孫心頭流血並隱隱作痛的鞭痕。正因為如此,即使一百多年過去了,我們仍然不能忘卻,大鹿島海域曾留下北洋艦隊四艘戰艦和600多名將士的忠骨,懷念那伴隨大潮起落、驚濤昭示的壯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教育後人,慰藉英靈,國家有關部門先後三次試圖打撈“致遠艦”***注:點選“致遠艦”瞭解打撈致遠艦詳細內容***,但都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而沒有實現。

  1996年月12月18日社會各界人士召開座談會,會後中共中央、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各民主黨派、社會團體紛紛致函中日甲午黃海海戰“致遠”艦打撈籌備辦公室,支援打撈“致遠”艦,興建“中國甲午黃海海戰紀念館”。

  以全國人大、原海軍副司令、軍事科學院政委張序三為總指揮的領導小組,組長由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張柏擔任,副組長有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俞偉超、交通部海上救助打撈局副局長尹幹洪等人,柴勇軍任祕書長併兼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