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藍鼎元的倫理思想探微

    [論文摘要]藍鼎元是清初儒學道南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倫理思想不僅具有鮮明的傳統特徵,而且也帶有繼往開來的歷史特點,尤其是其“農商惠吾德”的新倫理思想在中國倫理思想發展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
  [論文關鍵詞]藍鼎元;道南學派;倫理思想;繼往開來
  藍鼎元***1680—1733***字玉霖,別字任庵,號鹿洲,福建漳浦人.拔貢出身.先後出任幕友、知縣與知府。他是清代著名的循吏、“籌臺之宗匠”,清初儒學道南學派的代表人物,當時的“經濟之儒、文章之匠”。儘管學界從教育、哲學、學術、治臺、農業、對外貿易、近代化、史學、吏治等多個方面對藍鼎元的思想進行了探討.然而目前仍缺乏其倫理思想的研究.尤其是他作為道南學派的代表人物,藍鼎元的倫理思想具有一定的時代性與代表性。
  一、藍鼎元倫理思想的淵源
  藍鼎元倫理思想的產生既與自身所在道南學派有關,又是其經世思想的應用與延續。
  ***一***道南學派與閩學
  道南學派與閩學是其倫理思想來源之一。史載:“有宋熙豐以前,閩人未知理學也。自龜山先生載道南來。遠方之士,遊其門者日眾,閩學駁駁然盛矣”!乃至“伊洛之學至是大明,如太陽之出,鄒魯而外.推閩儒為獨盛”。藍鼎元指出,“吾鄉前哲,自龜山得伊洛之正傳,歷豫章延平,以及朱子,斯道粲然如日月經天.淵源可得而溯也”。總之,“則彬彬棉陽,依然海濱鄒魯.而程子所謂‘道南’,又於此昌一支派矣”。
  有學者認為,道南’一語,是程穎對其門人楊時南歸時的臨別讚語。楊時曾於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由福建赴河南穎昌,‘以師禮渴見程明道’,‘明道甚喜。每言日:楊君最會得容易。及歸,送之出門.謂坐客日:吾道南矣!明道死,師事伊川’。可見,楊時本為程門高弟,程穎的得意門人。所謂‘吾道南矣’。意即伊洛之學因楊時返閩而在南方有了傳人。
  因此,朱衡《道南源委》一書,顧名思義就是專門記述伊洛之學在閩中的傳播以及閩學自宋及明的淵源流變的情況。楊時南歸後,‘杜門沉浸經書,推廣師窮探力索,務極其趣,涵蓄廣大而不敢自肆’.其學‘推本孟子性善之說,發明《中庸》、《大學》之道’,為‘當時賢公卿大夫’所‘尊信’,‘得伊洛之傳,為閩中道學正宗’。白楊時開創道南學派,一傳至羅從彥,二傳至李侗,三傳至朱熹。他們均為道南學派的正傳人物”。另有學者指出,“考察道南學派的原由出處及形成、發展的客觀實際,可以論定道南學派為在閩地傳播洛學直至朱熹閩學建立的一個動態發展的學術派別,包括楊時、遊酢及其後學羅從彥、李侗”。
  由此看來.最初的道南學派為南傳的洛學.亦即程氏理學,至朱熹時形成閩學,亦即朱子學,朱子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後期的主流文化;然就地域而言,道南學派主要是指閩中地區***包括棉陽即潮州府潮陽縣***的道學,亦稱之為閩學,是理學在南方的一個分支,為地方化的儒學形態。
  ***二***藍鼎元與清初道南學派
  由道南學派發端.朱熹閩學後來發展成為我國封建社會後期的主流文化.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地域”意義的“道南學派”的消失。換言之,清初藍鼎’元所屬的道南學派與當時佔據主流的程朱理學在學術旨趣上大相徑庭,顯然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地方性學術流派。

  清朝初年.以謝古梅、藍鼎元為核心形成了新時期的道南學派。有關謝古梅,史載:“太史為閩之人,學閩之學,非過求於太史也”,“太史謝古梅謁告,將南歸,同學榮其行也,為詩若文以送。鼎元日:‘太史於詩為伯,於文為匠,於字兼晉、唐、宋、元諸家之長,志高而行篤.學博而才巨集,今之三代士也’。餘惡乎青諸,雖然太史好學者也,行矣!為鄉先生請與言吾鄉之學”,藍鼎元進一步指出,“太史專一心志於聖賢之學,誘迪吾鄉英偉之士,使皆篤學力行,人人有不自暴棄之思。又相與講求經世理物,兵農禮樂之經濟,使皆有體無用達,可為國家之名臣,窮勿墮閩學之宗風,則太史之功大矣”由此看來,這位福建籍的當朝太史不僅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道南學派的代表人物,而且其學術趨向完全轉向了新時期的經世之學。而作為清初道南學派的重要人物,“鹿洲***藍鼎元***生長名邦,為道南正脈,讀洙泗之書,究洛閩之奧”,不僅如此,而且“夫子***藍鼎元***生考亭正學之邦,萃道南清淑之氣,自幼毅然以聖人為必可學,步趨先儒,留心經世,治兵、治民、農田、學校之規劃,山川要害,海疆萬里之經營”。
  我們一般認為.清朝初年道南學派雖然仍歸屬閩學,但卻發展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學術流派,其顯著特點即是主張學術上的經世致用。例如作為清初儒學道南學派的代表性人物,藍鼎元頗為自負地說,“吾所謂學者,取材千古,陶鑄百家,措之方州而咸宜,施之民物而各當,藏之名山,俟百世聖人而不惑,蓋有用之實學也”。如此之下,道南之學與這一歷史時期空談心性而與現實相脫離的程朱理學.ff學術風格上就迥然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