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美食歷史介紹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北京美食排行榜是怎樣?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北京美食歷史,希望能幫到你。
北京美食茶湯
北京傳統風味小吃。茶湯味甜香醇,色澤杏黃,味道細膩耐品。 清嘉慶年間的《都門竹枝詞》中有“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老北京講究喝前門外的聚元齋和天橋的茶湯李。1997年12月北京天橋茶湯李飲食店製作的茶湯,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北京美食炒肝
北京特色風味小吃。具有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稀而不澥的特色.北京炒肝歷史悠久,是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清朝同治年間,會仙居以不勾芡方法制售,當時京城曾流傳“炒肝不勾芡----熬心熬肺”的歇後語。吃炒肝時應就著小包子沿碗周圍抿食。清代炒肝的製售者有鋪面和肩挑兩種。鋪面者首推前門外的會仙居。北京天興居製作的炒肝,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北京美食豆汁
北京久負盛名的傳統風味小吃。具有色澤灰綠,豆汁濃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是北京具有獨特風味的冬、春季流食小吃。尤其是老北京人對它有特殊的偏愛。過去賣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兩種。售生者多以手推木桶車,同麻豆腐一起賣;售熟者多以肩挑一頭是豆汁鍋,另一頭擺著焦圈、麻花、辣鹹菜。
北京美食灌腸
北京獨特的風味小吃。明劉若愚《明宮史》中就有所記載。灌腸的色澤粉紅,鮮潤可口,鹹辣酥香,別有風味。清光緒福興居的灌腸很有名氣,人稱普掌櫃的為"灌腸普",傳說其製作的灌腸為西太后所喜。各大廟會所賣灌腸是用澱粉加紅曲所制。據說最初的灌腸是用豬小腸灌綠豆粉芡和紅曲,蒸熟後,外皮白色,腸心粉紅。後來由於豬小腸與澱粉不相合,就用澱粉搓成腸子形,上鍋蒸,但保持了灌腸的名稱。再後也不用綠豆粉了,顏色也不象以前的好看。老北京的灌腸以長安街聚仙居的最好。
北京美食焦圈
北京風味小吃。本品色澤深黃,形如手鐲,焦香酥脆,風味獨特。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老北京吃燒餅愛夾焦圈,喝豆汁的時候也愛就著焦圈。焦圈是種古老的食品。 南來順飯莊裡曾有個“焦圈俊王”,他的技藝無人能及,炸出的焦圈個個棕黃,大小一樣,稍碰即碎,決無硬艮的感覺。北京護國寺小吃店和群芳小吃店製作的焦圈,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北京美食姜酥排岔
姜酥排岔又叫薑汁排岔,蜜排岔,是北京茶菜的一種。姜酥排岔色澤淺黃,光亮而不黏,精巧別緻酥脆香甜,回味悠長。 北京南來順飯莊製作的姜酥排岔,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北京美食三鮮燒麥
燒麥是北京久負盛名的小吃之一。燒麥出現於元大都,是地道的北京小吃。燒麥起源於包子,它與包子的區別在於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明代稱燒麥為紗帽,清代稱之為鬼蓬頭。清乾隆年間的竹枝詞有“燒麥餛鈍列滿盤”的說法。以前燒賣的餡分四季而有所不同:春以青韭為主,夏以羊肉西葫蘆為優,秋以蟹肉餡最為應時,冬季以三鮮為當令。三鮮燒麥皮薄剔透,色澤光潔***香醇鮮美。北京經營燒賣的餐館不少,以都一處最有名。而都一處的燒賣則以三鮮和蟹肉燒賣最為人喜愛。
北京美食歷史的人還:
1.北京小吃的由來 北京的小吃文化歷史
2.北京烤鴨的歷史文化介紹
3.老北京糕點的飲食文化 老北京糕點的飲食文化特色
4.北京歷史文化知識 北京有哪些歷史文化知識
5.北京小吃最多的地方 北京小吃街哪裡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