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初二物理教學計劃

  教師們對於教學計劃的編制工作有什麼樣的建議或者意見呢?讓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以供大家閱讀。

  一

  一、學生情況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從上期期末統考成績情況來作大致評估,學生成績參差不齊,尖子生少,學困生較多,兩級分化較突出。上課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不夠靈活,這就需要教師在教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上作進一步改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思維,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之,八年級學生剛接觸物理,這是新開設的一門科目,新科目,新起點,新觀念,難教難學,這就需要師生在本期倍加努力,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二、教學目標

  1.識與技能:1.學生對物質的形態及變化、物質的屬性及結構等內容沒有明確的認識,有待於使他們有初步的認識,有待於認識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關係。2.學生對機械運動、聲和光等自然界常見的運動和相互作用有一定的瞭解,對這些知識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還不清楚。3.學生對物理學及其相關技術產生的一些歷史背景,科學發展歷程的艱辛與曲折不是很清楚,對物理學不僅指物理知識,而且還包含科學研究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含義沒有認識。4.具有實驗操作積極性,使用簡單的實驗儀器和測量工具的能力有待於培養,測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的方法不夠規範。5.對記錄實驗資料,簡單的資料處理方法,簡單的實驗報告的寫法,以及用科學術語、簡單圖表等描述實驗結果的能力有待於培養。

  2.過程與方法:1學生經歷過觀察自然現象的過程,有了初步的觀察能力。2能夠在觀察中發現一些問題,有初步的提出問題的能力。3學生對擬定探究計劃、制定實驗方案的能力還沒有經歷。4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不好。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學生對自然界有好奇心,有對大自然的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願望。2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樂於參與觀察、實驗、製作、調查等活動。3有將自己的見解公佈於眾的願望,敢於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4具有將科學服務於人類的識。

  五、 教學計劃

  全書共5章,第一章物態及其變化;第二章物質世界的尺度、質量和密度;第三章;物質的簡單運動;第四章聲現象;第五章光現象。每章下面又分小節,每節內又有若干小標題,這樣有助於學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課題、講述知識、歸納總結等環節,以及實驗、插圖、練習中,編排了許多啟發性問題,點明思路,引導思考,活躍思維。許多節還編排了“交流討論”,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討論的問題,促使學生多動腦、多開口。

  二

  一、指導思想

  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跟平時的實際生活比較接近,從八年級開始開設了物理學科,要本著“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思想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形象生動中學習到物理基礎知識並體會到物理的樂趣,也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在內容選配上,注意從物理知識內部發掘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潛能,積極推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學習方法上,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學習參與實踐,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的實際活動,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科書採用了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由易到難、由簡到繁,以學習發展水平為線索,兼顧到物理知識結構的體系。這樣編排既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

  教科書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把學生當作第一讀者,按照學習心理的規律來組織材料。全書共5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實踐活動和物理科普講座,每章開頭都有幾個問題,提示這一章的主要內容並附有章節照片,照片的選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啟發性和趣味性,使學生學習時心中有數。章下面分節,每節內都有些小標題,幫助學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課題、講述知識、歸納總結等環節,以及實驗、插圖、練習中,編排了許多啟發性問題,點明思路,引導思考,活躍思維。許多節還編排了“想想議議”,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討論的問題,促使學生多動腦、多開口。

  三、教學目標

  通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使學生能進入物理的世界裡來,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對周圍的自然世界有一個重新的,更加科學的認識。

  1、進一步加強物理觀察、實驗教學。教學中教師要多做演示實驗或隨堂實驗;落實學生實驗,認真思考和操作;並適當增加探索性和設計性實驗;鼓勵學生在課外做一些觀察和小實驗。加強實驗意識和操作訓練。

  2、進一步突出應用物理知識教學,樹立知識與應用並重並舉的觀念。物理教學要“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積極探索開展物理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實踐環節。要儘可能地擴大物理教學空間,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發展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發揮他們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物理實踐活動要以問題為中心,初步訓練一些科學工作方法,如社會調查、參觀訪問、資料查詢、科技製作、科學實驗等。物理科普講座的內容,主要是介紹與物理相關的現代科技常識。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4、貫徹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培養學生的優良學風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認識社會生活的能力。教學中堅持理論聯絡實際,要做到聯絡社會生活實際,學生生活實際和學生的思想認識實際以及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的實際,反對離開社會生活和學生實際的抽象的“講條條”、“讀條條”。理論聯絡實際,還要注意適應新情況,增強時代感,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和現實性,體現學科教學的鮮明特點;要注意緊跟時代步伐,把握時代脈博,努力運用新材料、新資訊以及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要注意創設新情景,提出新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學習。

  5、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把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認識和分析社會生活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單純地掌握知識,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教是為了不教”。通過教學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前提下,使其能力和情感尤其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獲得充分地發展,並運用已經發展起來的能力和情感去積極主動地探求未知,獲取新知,使知識、能力和情感相輔相成、協調發展。

  四、具體措施:

  1、堅持集體備課,集中集體智慧上好每堂課。

  2、對照《物理課程標準》,認真鑽研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料,備好每一節的教案,不打無準備的仗。

  3、積極準備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儘可能開設出要求完成的實驗,讓學生參與“活動”,讓學生經歷較多的科學探究過程。

  4、及時佈置作業,及時檢查或批閱作業,有時採用面批的方法,及時反饋教與學的情況,以便改進不足之處。

  5、課後抽出一定的時間輔導學生,解答疑問,點拔思路,也以便學困生完成作業。

  6、做好每一章的複習和測試工作,做好期中複習和期末複習工作,完成教學的結尾工作。

  7、適當的開展相關的社會實踐工作,多聯絡生活、多聯絡社會,突出“科學技術社會”的觀點,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8、配合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與學生一起打造高效物理課堂。

  9、運用好學校編寫的習案,切實減輕學生負擔,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思想為指導。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互質及科學文化素質。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二、教學工作目標

  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學習現代技術和從事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物理基礎知識以及這些知識的實際應用。要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總體教學實績達到學校制定下達的指標。

  三、教材分析

  物理是初二年級新增的學科,所學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最基本的物理知識。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能瞭解一些簡單的物理現象,並能初步的解釋這些現象,為後面深入的學習打下基礎。教材中對知識點的安排是按照人們的認知規律來編排的,由表面現象進一步到現象的本質,由淺入深,逐步把學生帶入物理知識的殿堂。與以往的教材相比,本教材更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因此,課本上安排了相當多的學生分組實驗和課後小實驗,以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對物理的學習興趣。這學期的學習內容一共是五章

  四、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任教初二1、2、3班的物理,這些班初一年級時在班主任的帶領下,班級的學風很正,學生學習目的明確,自覺性較高;特別有些學生非常愛動腦子,勤學好問;上課能夠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但也有部分學生存在一定的問題,。

  五、教學措施

  1. 認真鑽研教材,備好課。

  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為了能夠更好地把握教材,理解教材的意圖,我們將堅持每週一次的集體備課,統一教學內容,統一進度,吃透教材的知識點,並能選用相應的方法進行教學,以保證學生既學得輕鬆,又學得透澈,沒有過重的學習負擔。

  2. 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演示實驗能讓學生動手做的儘量讓學生自己動手,比如讓1至3位同學代表到講臺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操作,下面的同學注意找出他們操作中的不當和錯誤之處。

  3. 本學期的主要內容為力學部分,要著重培養學生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的能力。採取多分析身邊物體的受力情況,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能力。

  4. 對學生多表揚,少批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5. 指導學生預習新課,對基礎差的學生在課堂上多提問些簡單的問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從而提高及格率和均分。

  6. 重視實驗教學,對教材上規定的演示實驗,全部要在課堂上演示,並爭取將某些演示實驗改為“邊學邊實驗”。在課後多接觸學生,多指導學生做一些課外小實驗,拉近師生距離,使學生樂於學習物理。

  7. 課堂作業力求課上完成,課後作業的佈置做到少而精,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