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嫗能解意思

拼音 lǎo yù néng jiě

釋義 老嫗:老年婦女;解:解讀;明白。老年婦女都聽得懂。後用以形容詩文通俗明白;淺顯易懂。

成語出處 宋 釋惠洪《冷齋夜話》第一卷:“白樂天每作詩,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

簡體字 老妪能解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嫗,不能寫作“嘔”。

相似詞 通俗易懂

成語故事   唐代的大詩人白居易生前曾多次整理自己的詩作。他在《白氏集後記》中說,自己的詩文有七十五卷,大小詩共三千八百四十首。在唐代詩人中,他詩作的數量可算是名列前茅了。白居易字樂天,青年時代家境貧寒,對社會主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二十八歲那年中進土,又經過一次考試,當了一名小官。後來官當得大了,可是因得罪了權貴,被貶到江州當司馬,最後,他官至刑部尚書。白居易認為詩必須便於世人理解和記憶。所以,他總是使自己的作品風格和語言深入淺出,平易通俗,讓人們樂於接受。據說,他的新詩要讓老婦人也能理解。者婦人說理解了,他才定稿抄錄出去;老婦人說不理解,他就進行修改,直到老婦人說理解了方才罷休。一次,他家的老保姆向他講述了一個她親眼看到的一件事:一天她上街,聽見有人在悽悽慘慘地哭泣,便急忙走上前去。只見一個衣著樸素的婦女抱著兩個孩子;身旁一輛馬車上,有位將軍模佯的人緊鎖著濃眉。那將軍對家丁低聲說了幾句話後,家丁便從婦女環裡強行奪走了孩子。那兩個孩子哭喊著媽媽,婦女肝腸寸斷地叫喊著孩子的名字。隨著一聲鞭響,馬車帶著哭喊媽媽的兩個孩子遠去,那婦女邊追邊喊,最後哭倒在車輪揚起的塵埃裡。老保姆和幾個路上的人,趕緊上前攙扶起婦女。經過詢問才知道,馬車裡是她當大將軍的丈夫,新近因破敵有功,得到朝廷賞賜的二百萬錢,於是在洛陽新娶了一個妙齡歌女,而拋棄了自己的結髮妻子;剛才是奪走了她的兩個孩子。白居易根據這一活生生的事實,寫成著名的詩篇《母別子》。寫完後,白居易對老保姆說:“這類詩,如果街市上的人聽不明白它的意思,那末寫了也沒有意思。我且讀給你聽聽。”說罷,他將詩緩緩地念了一遍。老保姆一邊聽一邊點頭,竟然全聽懂了,白居易這才定稿。

英語翻譯 intelligible even to a senile woman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ㄌㄠˇ ㄩˋ ㄋㄥˊ ㄐㄧㄝˇ

拼音 lǎo yù néng jiě

成語解釋 白居易每作一首詩,即令一老婦人讀詩,若了解則收錄,否則再修改。#典出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一.老嫗解詩》。後用「老嫗能解」形容文字通俗明白,淺顯易懂。

【語義說明】形容文字通俗明白,淺顯易懂。
【使用類別】
用在「淺顯易懂」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這本書讀起來淺白幽默,真可說是老嫗能解
<02>白居易的詩因為寫得老嫗能解,所以有著廣大的讀者。
<03>歌仔戲所以能流行,正是因為它通俗淺白,老嫗能解
<04>這位作家的文章平易近人,老嫗能解,因此深受讀者歡迎。
<05>流行文化要求的是「通俗」,做到老嫗能解,所以才能吸引許多支持者。
<06>讓優美的表演藝術能普及化,做到雅俗共賞,老嫗能解,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成語典故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一.老嫗解詩》白樂天1>每作詩,令一老嫗2>解之。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故唐末之詩近于鄙俚3>。〔注解〕(1)白樂天:白居易(西元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下邽人。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詩,作品平易近人,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晚年放意詩酒,號醉吟先生。(2)老嫗:年老的婦人。嫗,音ㄩˋ。(3)鄙俚:質樸、粗俗。〔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宋.彭乘《墨客揮犀》卷三

典故說明 唐朝詩人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他的作品平易近人。據《冷齋夜話》記載:他每作好一首詩,都會讀給一個老婦人聽,如果老婦人聽得懂詩的意涵,就收錄;如果不懂,就再修改。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老嫗能解」,用來形容文字通俗明白,淺顯易懂。

近義成語淺顯易懂

反義成語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