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過耳意思

注音 ㄑㄧㄡ ㄈㄥ ㄍㄨㄛˋ ㄦˇ

拼音 qiū fēng guò ěr

釋義 象秋風從耳邊吹過一樣。比喻與己無關,毫不再意。

成語出處 漢 趙曄《吳越春秋 吳王壽夢傳》:“富貴之於我,如秋風之過耳。”

簡體字 秋风过耳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相似詞 漠不關心

成語故事   春秋時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長子諸樊,二子餘祭,三子餘昧,四子季札。其中季札品德渾厚,吳王很喜歡他。
  公元561年,吳王病重,把季札叫來,要把王位傳他。季札不受,說:“按理是長子即位,父王請不要對我有什麼偏愛!”吳王就將王位傳了長子諸樊,要他好好照顧季札。
  諸樊當了吳王后,和兩個弟弟商量:王位以後兄弟依次相襲,最後讓季札為王。三個兄弟相繼當了吳王。季札都忠誠地輔佐他們,因此賢名遠揚。
  後來餘昧臨終要將王位傳給季札,季札堅決推脫,說:“我早就說過不要王位。做人只求為人正派,品德高尚。至於榮華富貴,不過象耳邊吹過的秋風,我是不關心的。”他離開了京城,直到僚被立為吳王,才回來,繼續輔佐僚治理國家。

英語翻譯 like an autumn breeze passing by the ear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ㄑㄧㄡ ㄈㄥ ㄍㄨㄛˋ ㄦˇ

拼音 qiū fēng guò ěr

成語解釋 秋風從耳邊吹過。比喻漠不關心、毫不在意。語出漢.趙曄《吳越春秋.吳王壽夢傳》。△「耳邊風」、「馬耳東風」

【語義說明】比喻漠不關心、毫不在意。
【使用類別】
用在「聽而不聞」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他的心變了,怎麼連父母的勸阻,也只當秋風過耳
<02>對那些不實的流言,他一向當成秋風過耳,不予理會。
<03>這位學生將老師的訓誨當成秋風過耳,全然不放在心上。
<04>老王好像對於藝術毫無興趣,不然怎麼聽到鋼琴家的演奏,也是當成秋風過耳一般?
<05>小明想起長輩平時的諄諄教誨,他全當作秋風過耳,如今身無一技之長,已經後悔莫及。

成語典故 漢.趙曄《吳越春秋.吳王壽夢傳》十七年,餘祭卒。餘昧立,四年,卒,欲授位季札。季札1>讓,逃去,曰:「吾不受位2>,明矣。昔前君3>有命,已附子臧4>之義。潔身清行,仰高履尚5>,惟仁是處。富貴之於我,如秋風之過耳。」遂逃歸延陵6>。吳人立餘昧子州于,號為吳王僚也。〔注解〕(1)季札:春秋吳王壽夢的第四子,生卒年不詳。壽夢見其賢而欲立為王,不受;後封於延陵,號延陵季子,簡稱為季子。曾出使魯國,並從觀樂中,聽出各國的興衰。他與徐君間重友誼、守信用的故事,亦為世人傳誦。(2)受位:接受王位。(3)前君:前任國君,指吳王壽夢。(4)子臧之義:春秋時曹宣公死後,公子負芻殺太子自立為成王,但曹人擁戴的是子臧,子臧不接受而出奔宋國。子臧,即公子欣時,字子臧,春秋曹國人,生卒年不詳。曹宣公庶子。(5)仰高履尚:仰幕高德,實行高尚的事。(6)延陵:春秋吳邑,季札封地,即今江蘇武進縣治。

典故說明 漢代趙曄《吳越春秋.吳王壽夢傳》記載,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諸樊、餘祭、餘昧和季札,以四子季札最賢能,於是他想將王位傳給季札,但季札不接受。吳王壽夢死後由諸樊代理國政,一年後,諸樊要季札遵照壽夢遺命即位,但季札舉了子臧為了成全成王,拒不接受王位逃亡宋國的例子,表明自己的心意,諸樊只好將延陵封給季札。諸樊死後餘祭即位,餘祭又傳位餘昧,餘昧在位四年,死前想將王位傳給季札,但他仍不接受,說:「富貴之於我,如秋風之過耳。」意思是,富貴對我來說,就像秋風從耳邊吹過,一點也不在意,表明他不戀棧王位的心意。後來「秋風過耳」被用來比喻漠不關心、毫不在意。

近義成語耳邊風 馬耳東風 無動於衷 置若罔聞

反義成語拳拳服膺 銘記在心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