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虞我詐意思

注音 ㄦˇ ㄧㄩˊ ㄨㄛˇ ㄓㄚˋ

拼音 ěr yú wǒ zhà

釋義 爾:你;虞:猜測。意思是我騙你;你騙我;互相欺騙。

成語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簡體字 尔虞我诈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貶義

成語辨形 詐,不能寫作“乍”。爾耳ěrěr耳

相似詞 勾心鬥角爾詐我虞

相反詞 推心置腹、坦誠相見

成語故事   春秋中期,楚國在中原稱霸,楚莊王根本不把鄰近的小國放在眼裡。有一次,他派大夫申舟出使齊國,指示他經過宋國的時候,不必要向它借路。申舟估計到這樣一來,必定會觸怒宋國,說不定因此而被殺死。但莊王堅持要他這樣做,並向他保證,如果他被宋國殺死,自己將出兵討伐宋國,為他報仇。申舟沒有辦法,只好將兒子申犀(xi)託付給莊王,然後出發。 不出申舟所料,他經過宋國時因沒有借路而被抓住。宋國的執政大夫華元瞭解情況後,對莊王如此無禮非常氣憤,對宋文公說:“經過我們宋國而不通知我們,這是把宋國當作屬國看待。當屬國等於亡國。如果殺掉楚國使者,楚國來討伐我們,也不過是亡國。與其如此,倒不如把楚使殺掉!” 宋文公同意華元的看法,下令將申舟殺了。 訊息傳到楚國,莊王聽到後氣得鞋子來不及穿,寶劍也沒時間掛,就下令討伐宋國。 但是,宋國雖然是個小國,要攻滅它也並不容易。莊王從公元前595年秋出兵,一直圍攻到次年夏天,還是沒有把宋國的都城打下來。莊王的銳氣大大低落,決定解圍回國。 申舟的兒子申犀得知後,在莊王馬前叩頭說:“我父親當時明知要死,可是不敢違抗您的命令。現在,您倒丟開從前說的話了。” 莊王聽了,無法回答。這時,在邊上為莊王駕車的大夫申叔時獻計道:“可以在這裡讓士兵蓋房舍、種田,裝作要長期留下。這樣,宋國就會因害怕而投降。” 莊王採納了申叔時的計策並加以實施。宋國人見了果然害怕。華元鼓勵守城軍民寧願戰死、餓死,也決不投降。 一天深夜,華元悄悄地混進楚軍營地,潛入到楚軍主帥子反營帳裡,並登上他的臥榻,把他叫起來說:“我們君王叫我把宋國現在的困苦狀況告訴您:糧草早已吃光,大家已經交換死去的孩子當飯吃。柴草也早已燒光了,大家用拆散的屍骨當柴燒。雖然如此,但你們想以此來壓我們訂立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那麼我們寧肯滅亡也不會接受。如果你們能退兵三十里,那麼您怎麼吩咐,我就怎麼辦!” 子反聽了這番話很害怕,當場先和華元私下約定,然後再稟告莊王。莊王本來就想撤軍,聽了自然同意。 第二天,莊王下令楚軍退兵三十里。於是,宋國同楚國恢復了和平。華元到楚營中去訂立了盟約,並作為人質到楚國去。盟約上寫著:“我不欺騙你,你也不必防備我!”

英語翻譯 each trying to cheat or outwit the other

日語翻譯 互いにだまし合う,互いにたぶらかす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ㄦˇ ㄩˊ ㄨㄛˇ ㄓㄚˋ

拼音 ěr yú wǒ zhà

成語解釋 彼此互相詐騙。語本《左傳.宣公十五年》。後用「爾虞我詐」形容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猜疑,玩弄欺騙手段。△「易子而食」、「析骸以爨」、「鉤心鬥角」

【語義說明】形容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猜疑,玩弄欺騙手段。
【使用類別】
用在「狡猾詭詐」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為了利益,商人們經常爾虞我詐
<02>同事間要團結一致,不能爾虞我詐
<03>我們應該公平競爭,不要爾虞我詐地互相陷害!
<04>一個團體內部如果爾虞我詐,怎能有好的表現呢?
<05>企業之間應該以共榮共存,代替爾虞我詐的彼此競爭。
<06>這篇報導揭露了社會上爾虞我詐的事情,令人心生警惕。
<07>這兩位候選人為了爭取選票,彼此爾虞我詐地各耍花招。
<08>這是一個爾虞我詐的社會,凡事都應該格外當心,以免上當。
<09>你剛踏入社會,對於社會上的爾虞我詐還不了解,因此要格外小心。

成語典故 《左傳.宣公十五年》夏,五月,楚師將去宋,申犀稽首於王之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廢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時僕1>,曰:「築室反耕者,宋必聽命。」從之。宋人懼,使華元夜入楚師,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雖然,城下之盟,有以國斃,不能從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聽。』」子反2>懼,與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3>及楚4>平5>,華元6>為質7>,盟曰:「我無爾8>詐9>,爾無我虞10>。」〔注解〕(1)僕:御也,就是駕車。(2)子反:即楚主將公子側(??西元前575),春秋時楚國人。事莊王為司馬。晉楚邲之戰時,為將,大敗晉師。晉人伐鄭,共王援救,使子反將中軍,戰於鄢陵。王之目受傷,召子反謀劃,醉而不能見,楚師遂宵遁,後子反為共王責而自殺。(3)宋:國名。周朝分封微子之地。約位於今河南省商邱縣南,後為齊所滅。(4)楚:國名: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國七雄之一。領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後為秦所滅。(5)平:媾和、和好。(6)華元:春秋時宋人,生卒年不詳。歷事宋文公、共公、平公三君,共四十年。因見國家處於楚、晉兩大國間,飽受戰爭之苦,倡和平運動,於共公十年,使兩國結盟於宋,為史上著名的第一次弭兵之約。(7)質:音ㄓˋ,用財物或人作保證以為抵押。(8)爾:第二人稱代名詞,相當於「汝」、「你」。(9)詐:欺騙。(10)虞:猜度。

典故說明 春秋時,楚莊王率領大軍攻打宋國,包圍宋國的都城。雙方相持了幾個月,楚國一直無法攻下宋國。宋國城內糧食的供應也將近匱乏,又聽說楚國將要在宋國內建造房屋,打算長期屯兵,因此宋國人民都非常害怕。宋國因此派大夫華元進入楚營,請求退兵。華元在一天夜裡來到楚軍統帥子反的營帳中,威脅說:「我們宋國現在的情況,已經到了交換孩子來充飢,拿死人骨頭當柴火來煮飯的地步了,儘管如此,我們寧願戰死,也絕不接受城下之盟。如果楚國能退兵三十里,那宋國對於楚國將會唯命是聽。」子反聽了也很驚恐,只好和宋國簽訂盟約,同意退兵三十里。宋國和楚國因此講和,並以華元為人質,盟約中明白地寫著:「我不欺騙你,你不必對我猜忌。」說明兩國必須以誠信相待。後來「爾虞我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猜疑,玩弄欺騙手段。典源中的「我無爾詐,爾無我虞」,用的是倒裝句,它的語意其實是「我無詐爾,爾無虞我」,後來用其反意,而成為「爾虞我詐」這句成語。

近義成語明爭暗鬥 招搖撞騙 鉤心鬥角 變詐相角

反義成語你謙我讓 肝膽相照 披肝瀝膽 相安無事 推心置腹 推誠相見 開誠布公 開誠相見 精誠團結 講信修睦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