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逆耳意思

注音 ㄓㄨㄙ ㄧㄢˊ ㄋㄧˋ ㄦˇ

拼音 zhōng yán nì ěr

釋義 誠懇的勸告聽起來不舒服。逆:不順。

成語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

簡體字 忠言逆耳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忠,不能寫作“中”。

相似詞 良藥苦口持平之論

相反詞 甜言蜜語花言巧語

成語故事 公元前207年,劉邦率大軍攻佔咸陽,進入秦宮,見美女如雲,珍寶無數。他打算住在宮內享受,樊噲勸他以天下為重。劉邦不以為然。謀士張良說這正是秦朝滅亡的原因,且忠言逆耳利於行。劉邦聽從勸告退兵駐守霸上等待項羽的到來

英語翻譯 Honest advice may be unpleasant to hear.

日語翻譯 忠言耳(ちゅうげんみみ)に逆(さから)う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ㄓㄨㄥ ㄧㄢˊ ㄋㄧˋ ㄦˇ

拼音 zhōng yán nì ěr

成語解釋 誠懇正直的規勸往往刺耳,而不易被人接受。#語本《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良藥苦口」、「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語義說明】形容誠懇正直的規勸往往刺耳,而不易被人接受。
【使用類別】
用在「良言刺耳」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我懂得忠言逆耳的道理,同仁的批評,我虛心接受。
<02>我知道這些話會惹你不快,但忠言逆耳,還望多加思量。
<03>雖然忠言逆耳,但是為了公司好,該說的話我還是不得不說。
<04>他本來就叛逆性強,更何況忠言逆耳,我看你這番話白說了。

成語典故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1>夫良藥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2>己疾也;忠言拂3>於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注解〕(1)典故或見於《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孔子家語.卷四.六本》。(2)已:停止、結束。(3)拂:音ㄈㄨˊ,違逆不順。〔參考資料〕■《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沛公入秦宮,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樊噲諫沛公出舍,沛公不聽。良曰:「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願沛公聽樊噲言。」沛公乃還軍霸上。■《孔子家語.卷四.六本》孔子曰:「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湯武以諤諤而昌,桀紂以唯唯而亡。君無爭臣,父無爭子,兄無爭弟,士無爭友,無其過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國無危亡之兆,家無悖亂之惡,父子兄弟無失,而交友無絕也。」

典故說明 戰國七雄中的韓國,因為飽受強鄰秦國的威脅,加上國君無能,人心渙散,以致內憂外患交迫,隨時都可能亡國。韓非身為韓國的諸公子之一,曾在荀子門下受業學習,希望能用一己之才,為國效力,挽救國勢。他雖屢次上書勸諫韓王,卻無法受到重用。於是他把滿腔的抱負雄心,寫成《韓非子》一書。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提到︰有用的藥,吃起來雖然覺得很苦,但是聰明的人卻會勉強自己喝下它,因為知道吃下之後能夠治好自己的病;忠直的話語,聽起來讓人很難受,但是英明的君主卻會聽從,因為知道採納之後可以成就大業。後來「忠言逆耳」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示誠懇正直的規勸往往刺耳,而不易被人接受。

近義成語良藥苦口

反義成語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