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廉鮮恥意思

注音 ㄍㄨㄚˇ ㄌㄧㄢˊ ㄒㄧㄢˇ ㄔㄧˇ

拼音 guǎ lián xiǎn chǐ

釋義 寡、鮮:少;廉:廉潔;不貪汙;恥:羞愧;羞恥。原指不廉潔;不知恥。現指沒有操守;不知羞恥。

成語出處 漢 司馬相如《喻巴蜀檄》:“寡廉鮮恥,而俗不長厚也。其被刑戮,不亦宜乎?”

簡體字 寡廉鲜耻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貶義

成語辨形 廉,不能寫作“謙”。

相似詞 鮮廉寡恥

相反詞 廉潔奉公

英語翻譯 having no sense of dishonor and disgrace

日語翻譯 廉恥心(れんちしん)がない,廉恥知らず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ㄍㄨㄚˇ ㄌㄧㄢˊ ㄒㄧㄢˇ ㄔˇ

拼音 guǎ lián xiǎn chǐ

成語解釋 缺乏廉恥之心。比喻不知羞恥。語出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恬不知恥」、「義無反顧」

【語義說明】比喻不知羞恥。貶義。
【使用類別】
用在「不知羞恥」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這種人唯利是圖,寡廉鮮恥,我深為不齒!
<02>這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暗地裡卻是偷雞摸狗,寡廉鮮恥
<03>這些寡廉鮮恥的政客,只有一己之私,哪有為國為民之心?
<04>一個人如果眼中只有錢,縱使被冠上寡廉鮮恥之徒也無所謂了。
<05>從政者如果寡廉鮮恥,只追求自己的利益,那麼違法亂紀的事就將層出不窮。

成語典故 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1>〉(據《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引)相如為郎數歲,會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發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為發轉漕萬餘人,用興法誅其渠帥,巴蜀民大驚恐。上聞之,乃使相如責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檄曰:……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後,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讎。彼豈樂死惡生,非編列之民,而與巴蜀異主哉?計深慮遠,急國家之難,而樂盡人臣之道也。故有剖符之封,析珪而爵,位為通侯,居列東第,終則遺顯號於後世,傳土地於子孫,行事甚忠敬,居位甚安佚,名聲施於無窮,功烈著而不滅。是以賢人君子,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草而不辭也。今奉幣役2>至南夷,即自賊殺,或亡逃抵誅3>,身死無名4>,謚為至愚,恥及父母,為天下笑。人之度量相越5>,豈不遠哉!然此非獨行者之罪也,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6>不謹也;寡廉鮮7>恥,而俗不長厚也。其被8>刑戮,不亦宜乎!〔注解〕(1)檄:古代用於徵召、聲討等的官文書。音ㄒ|ˊ。(2)幣役:幣帛之役。(3)抵誅:當誅。(4)身死無名:死了以後沒有好的名聲。(5)度量相越:氣度才量的相差。相越,相差。(6)子弟之率:做子弟的表率。(7)鮮:音ㄒ|ㄢˇ,少也。(8)被:音ㄆ|,遭受。

典故說明 司馬相如,字長卿,漢蜀郡成都人。有一年,漢武帝派唐蒙修治經略夜郎、僰(ㄅㄛˊ)中二地。由於唐蒙徵集民工過多,又用「軍興法」殺了大帥,使巴蜀百姓大為震驚恐懼。武帝聽到這種情況,就派司馬相如去責備唐蒙,發布了一份文告(喻巴蜀檄〉,告訴巴蜀人民唐蒙的舉動皆非皇上本意,並且懇切要求巴蜀官民了解和支持皇上開發西南夷的行動。檄文中提到:被徵召行役的人,有的自相殘殺,有的逃跑,這不是為臣者的節操。但這不全是應徵者的罪過,而是「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謹也;寡廉鮮恥,而俗不長厚也」。其意思是說父兄們平常沒有嚴格教育,也沒有給子弟樹立表率,才會讓人們缺少清廉、知恥的美德,而不知羞恥,世風當然也就不淳厚了。後來文告原文中的「寡廉鮮恥」被摘出成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不知羞恥。

近義成語恬不知恥 厚顏無恥

反義成語高風亮節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