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出家意思

注音 ㄅㄢˋ ㄌㄨˋ ㄔㄨ ㄐㄧㄚ

拼音 bàn lù chū jiā

釋義 半路:路途走到一半;指成年以後;出家:離家去當和尚、尼姑。不是從小而是年歲大點才去當和尚、尼姑或道士的。泛指半路上才學著幹某一行不是本行出身。

成語出處 《京本通俗小說 錯斬崔寧》:“先前讀書,後來看看不濟,卻去改業做生意。便是半路上出家的一般。”

簡體字 半路出家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貶義

成語辨形 家,不能寫作“嫁”。

相似詞 半道出家

相反詞 科班出身訓練有素

成語故事 宋朝皇帝在昊天寺上香敬佛遇遼兵圍困,楊令公率七個兒子前來救駕,其中三個兒子戰亡,一個下落不明。後在伐遼戰爭中遭元帥潘仁美陷害,楊家只楊六郎倖存,在歸途中,楊五郎因當年戰敗出家當和尚挺身而出救了楊六郎

英語翻譯 switch to a job one was not trained for

日語翻譯 中年から出家する。〈喻〉中途からその道に蕑る,中途で鞍替(くらが)えする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ㄅㄢˋ ㄌㄨˋ ㄔㄨ ㄐㄧㄚ

拼音 bàn lù chū jiā

成語解釋 比喻中途轉業改行。※語或出《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後亦用「半路出家」比喻成年後才出家為僧為尼。

一、【語義說明】比喻中途轉業改行。
【使用類別】
用在「轉行改業」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唱歌仔戲,我是半路出家,請別取笑哦!
<02>他本來是當老師的,後來半路出家,做起生意來了。
<03>他改行經營起蔬果進口,雖是半路出家,不料卻弄得有聲有色。
<04>我本行並非在物理學,所以今日半路出家,夸夸而談,真是見笑大方了!二、【語義說明】比喻成年後才出家為僧為尼。
【使用類別】
用在「遁入空門」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他是中年後才落髮皈依佛門,可說是半路出家
<02>也許是看破紅塵吧!他從職場退下後,離妻拋子,半路出家,皈依了佛門。

成語典故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卻說高宗時,建都臨安,繁華富貴,不減那汴京故國。去那城中箭橋左側,有個官人姓劉名貴,字君薦。祖上原是有根基的人家;到得君薦手中,卻是時乖運蹇,先前讀書,後來看看不濟1>,卻去改業做生意。便是半路上出家的一般,買賣行中一發2>不是本等伎倆3>,又把本錢消折去了。〔注解〕(1)不濟:不中用,不行了。(2)一發:更加、越是。(3)本等伎倆:適宜的工作。

典故說明 「半路」是指一直從事某種事情,中途突然改變初衷,所以叫半路;「出家」是指剃度為僧尼。「半路出家」則是指原本並無此意,中途才改變心意出家,比起原本即出家者,道行自然較淺。所以「半路出家」不僅有中途轉業改行的意思,也有比較不太專業的意思。例如《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中,就用了此語。《京本通俗小說》一般認為是南宋時代說話人的話本,而其中的〈錯斬崔寧〉可說是宋代話本中著名的公案小說。馮夢龍將其收入《醒世恆言》中,並更改題目,名為〈十五貫戲言成巧禍〉。故事是一椿冤案,警惕為官者不可率意審案,隨便用刑,導致錯殺無辜。南宋高宗時,有位官人劉貴,祖上原本家境不錯,傳到他手中,卻因為時運不濟,陷入窮困。後來他覺得讀書無用,中途改行做生意。但是就好像半路出家一般,從商對他來說,更加不適合,於是沒多久就虧損本錢了。他向丈人借了十五貫錢,準備東山再起,而且將妻子王氏留在娘家,待重新開張再將她接回。回家途中他喝了些酒,敲門許久,小妾陳二姐才來開門;一來因為有些酒意,二來怪她開門太慢,於是開玩笑地說,已將她賣給了人家,得了十五貫錢。陳二姐信以為真,心想應該先回家告訴父母,於是待劉貴睡著後,趁夜收拾包袱起程。途中遇到剛從城裡賣了絲綢要回家的青年崔寧,正好同路,於是二人結伴同行。不料,當夜劉貴家中遭竊,小偷不僅拿了那十五貫錢,情急之下,更殺了劉貴。天明之後,左鄰右舍發現,趕緊追回陳二姐和崔寧。官府查辦時,因為崔寧身上剛好有販賣絲綢所得的款項十五貫錢,誤認是二人謀殺了劉貴,因此屈打成招,處以死刑。「半路出家」這個成語就用來比喻中途轉業改行,亦用來指成年後才出家為僧為尼。

近義成語

反義成語科班出身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