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功盡廢意思

拼音 qián gōng jìn fèi

釋義 以前的一切努力完全白費

成語出處 明·酉陽野史《續三國演義》第64回:“倘或為其所破,則內外相合,糧一入城,前功盡廢矣。”

簡體字 前功尽废

常用程度 一般

感情色彩 貶義

相似詞 前功盡棄前功盡滅

相反詞 大功告成

英語翻譯 waste all the previous efforts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ㄑㄧㄢˊ ㄍㄨㄥ ㄐㄧㄣˋ ㄈㄟˋ

拼音 qián gōng jìn fèi

成語解釋 義參「前功盡棄」。見「前功盡棄」條。

成語典故 此處所列為「前功盡棄」之典源,提供參考。◎1《戰國策.西周策》蘇厲謂周君曰:「敗韓、魏,殺&a02501-002.jpg;武,攻趙,取藺、離石、祁者,皆白起。是攻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梁,梁必破,破則周危,君不若止之。謂白起曰:『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過,曰:『善射,可教射也矣。」養由基曰:『人皆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夫射柳葉者,百發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氣力倦,弓撥矢鉤,一發不中,前功盡矣。今公1>破韓、魏2>,殺&a02501-002.jpg;武3>,而北攻趙,取藺、離石、祁4>者,公也。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過兩周,踐5>韓而以攻梁6>,一攻而不得,前功盡滅,公不若稱病不出也。』」〔注解〕(1)公︰指白起(??西元前257),秦國郿人。秦之名將,善用兵,事昭王,因功封為武安君。後與應侯范雎有嫌隙,被免官賜死。(2)韓、魏:戰國時晉大夫韓氏與趙、魏二氏分晉,列為諸侯,韓地在今河南省中部及山西省東南部一帶,魏地在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西南部一帶,趙地在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帶。後皆為秦國所滅。(3)&a02501-002.jpg;武:戰國時魏將,生卒年不詳。(4)藺、離石、祁:戰國時趙國都邑,在今山西省境內。(5)踐:用腳踩踏;通過。(6)梁:指大梁,戰國時魏國首都,在今河南省開封縣。◎2《戰國策.魏策三》秦敗魏於華,走芒卯而圍大梁。須賈為魏謂穰侯曰:「……臣聞魏氏悉其百縣勝兵,以止戍大梁,臣以為不下三十萬。以三十萬之眾,守十仞之城,臣以為雖湯、武復生,弗易攻也。夫輕信楚、趙之兵,陵十仞之城,戰三十萬之眾,而志必舉之,臣以為自天下之始分以至於今,未嘗有之也。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罷,陰必亡,則前功必棄矣。……」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前功盡棄」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前功盡棄」原作「前功盡滅」、「前功必棄」。據《戰國策.西周策》載,蘇厲是戰國時謀士。有一次,他聽說秦國大將白起即將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就對周王說:「白起曾經打敗了韓、魏、趙等國,並且殺害魏國將領,攻占了許多土地。現在他又要出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攻下,周王室就會面臨危險,您應該想辦法阻止。」於是建議周王派人前往秦國去對白起說:「以前楚國有一個名叫養由基的人,善於射箭。在距離柳樹一百步的地方射擊,射出一百支箭,每一箭都能射中柳葉,一旁觀看的人都誇讚射得很好。但是有一個路過的人,卻說:『的確射得很好,但是可以再教導他射箭的方法。』養由基聽了,就說:『大家都說我射得很好,你卻說可以教導我,那你為何不代替我射那柳葉呢?』那個人說:『我不能教導你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本領,但是你今天射柳葉百發百中,卻不善於休息,等一下疲倦了,一箭也射不中,就會前功盡棄。』就像你現在打敗了許多國家,取得許多土地,功勞很大。又即將要出兵經過周王室的所在地去攻打魏國,如果這一仗不能取得勝利,就會前功盡棄了。所以你還是假裝生病,不要出兵的好。」典源又見《戰國策.魏策三》。敘述秦昭王三十二年時,秦國派穰侯魏冉攻打魏國,包圍首都大梁。魏國大夫須賈向穰侯說:「魏國現在發動三十萬精兵駐守大梁,秦和楚、趙三國聯軍,是絕不可能攻下大梁的。一旦攻城失利,也會對您不利,您以前的功業一定要全部報廢了。」穰侯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從大梁罷兵而去。「前功盡棄」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以前辛苦獲得的成果,全部廢棄。

近義成語

反義成語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