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離眾叛意思

注音 ㄑㄧㄣ ㄌㄧˊ ㄓㄨㄙˋ ㄆㄢˋ

拼音 qīn lí zhòng pàn

釋義 大家反對,親信背離。形容不得人心,極其孤立。

成語出處 《左傳·隱公四年》:“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簡體字 亲离众叛

常用程度 一般

感情色彩 貶義

相似詞 眾叛親離

相反詞 眾望所歸

英語翻譯 with one's close associates deserting and one's followers in revolt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ㄑㄧㄣ ㄌㄧˊ ㄓㄨㄥˋ ㄆㄢˋ

拼音 qīn lí zhòng pàn

成語解釋 義參「眾叛親離」。見「眾叛親離」條。

成語典故 此處所列為「眾叛親離」之典源,提供參考。《左傳.隱公四年》四年,春,衛州吁弒桓公而立。公與宋公為會,將尋宿之盟。未及期,衛人來告亂。夏,公及宋公遇于清。宋殤公之即位也,公子馮出奔鄭,鄭人欲納之。及衛州吁立,將脩先君之怨於鄭,而求寵於諸侯,以和其民。使告於宋曰:「君若伐鄭,以除君害,君為主,敝邑以賦與陳、蔡從,則衛國之願也。」宋人許之。於是陳、蔡方睦於衛,故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圍其東門,五日而還。公問於眾仲曰:「衛州吁其成乎?」對曰:「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1>之也。夫州吁2>,阻兵3>而安忍4>。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5>矣。夫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也。夫州吁弒其君,而虐用其民,於是乎不務令德,而欲以亂成,必不免矣。」〔注解〕(1)治絲而棼:比喻行事不得要領,反而越做越糟。見「治絲而棼」。(2)州吁:春秋衛國人,莊公之子,桓公之弟。桓公立十六年,州吁弒之而自立。吁,音ㄒㄩ。(3)阻兵:仗恃著強大的軍力。阻,依恃、依仗。(4)安忍:安於行使殘忍之事。(5)濟:成功、達到目的。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眾叛親離」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左傳.隱公四年》載,春秋時代,衛國公子州吁(ㄒㄩ)殺了自己的哥哥桓公想要自立為君。由於多數的大臣百姓不贊成他弒兄奪位的行為,所以州吁打算出兵攻伐與衛國有世怨的鄭國,希望能藉此提高自己的威望。恰巧當時宋國殤公即位,鄭國收留了從宋國出奔的公子馮,並且想要用武力送他回國為君。州吁便以此為名,聯合宋、陳、蔡等國出兵攻打鄭國。四國的大軍於是開到了鄭國,把首都的東門團團包圍,連續打了五日都沒辦法攻下,只好無功而返。魯隱公就此事問他的大夫眾仲:「你覺得州吁的計謀最後會得逞嗎?」眾仲回答:「我只聽過以德服人,沒聽過以戰亂為手段可以讓人心悅誠服。以亂服人,就像要整理絲線卻不先找出頭緒,只會讓情況愈來愈糟。州吁這個人仗著強大的武力進行殘忍的征伐,總有眾人反叛,親信背離的一日,他的計謀顯然難以得逞。」後來,四國聯軍又再次出兵攻鄭,取得了勝利,但州吁並未因此而獲得百姓的愛戴,反而在不久後就被殺了,果真應驗了眾仲的預言:「眾叛親離,難以濟矣。」「眾叛親離」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被用來形容不得人心,處境孤立。

近義成語

反義成語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