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論的意思

注音 ㄍㄠ ㄌㄨㄣˋ

拼音 gāo lùn

基本釋義

⒈  敬辭,見解獨到不同凡響的議論。

釋之既朝畢,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論,令今可施行也。——《史記·張釋之列傳》

enlightening remarks;

相反詞

拙見

國語辭典修訂本

高論「ㄍㄠ ㄌㄨㄣˋ」

⒈  見解高遠而不平凡的言論。

《史記·卷一〇二·張釋之傳》:「卑之,毋甚高論,令今可施行也。」
《三國演義·第九三回》:「吾以為漢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論,豈期出此鄙言!」

引證解釋

⒈  縱談,縱論。

《莊子·刻意》:“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亢而已矣。”
漢 朱浮 《為幽州牧與彭寵書》:“高論 堯 舜 之道,不忍 桀 紂 之性。”
宋 蘇軾 《荀卿論》:“嘗讀《孔子世家》,觀其言語文章,循循莫不有規矩,不敢放言高論。”
清 劉大櫆 《祭邵公文》:“餘足在門,公履倒趿。高論一世,縱橫酒榼。”

⒉  高談闊論;不切實際的議論。

《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文帝 曰:‘卑之,毋甚高論,令今可施行也。’”
司馬貞 索隱:“卑,下也。欲令且卑下其志,無甚高談論,但令依時事,無説古遠也。”
《資治通鑑·漢獻帝初平元年》:“孔公緒 清談高論,噓枯吹生,並無軍旅之才,臨鋒決敵,非公之儔也。”
魯迅 《且介亭雜文·答曹聚仁先生信》:“但是現在的有些文章覺得不少是‘高論’,文章雖好,能說而不能行。”

⒊  見解高明的議論。常用以稱對方的言論的敬辭。

晉 葛洪 《抱朴子·嘉遯》:“聖化之盛,誠如高論。”
唐 李白 《大鵬賦》:“吐崢嶸之高論,開浩蕩之奇言。”
田北湖 《與某生論韓文書》:“承示高論,實獲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