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調的意思

注音 一ㄣ ㄉ一ㄠˋ

拼音 yīn diào

詞性 名詞

基本釋義

⒈  說話或吟誦詩文的腔調。

音調鏗鏘。

tone;

⒉  指發音的方式或音質。

柔和的音調。

tongue;

國語辭典簡編本

音調「ㄧㄣ ㄉㄧㄠˋ」

1.聲音的高低程度。由發音體在一定時間內音波振動的次數決定。次數多,則音高;次數少,則音低。

造句女孩子的音調一般都比男孩子來得高。

2.語音的聲調。

造句現代漢語的音調可分為陰平、陽平、上、去四聲。

國語辭典修訂本

音調「一ㄣ ㄉ一ㄠˋ」

⒈  聲音高低的聲調。由發音體在一定時間內音波振動的次數決定。次數多,則音高,次數少,則音低。說陽平調時,音波振動次數由少而多,聲調因而上揚;說去聲調時,振動次數由多到少,聲調因而下降。

引證解釋

⒈  發聲說話、吟誦詩文時的腔調。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容止》:“庾太尉 在 武昌,秋夜氣佳景清,使吏 殷浩、王胡之 之徒登南樓理詠,音調始遒。”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中:“﹝ 唐衢 ﹞唯善哭,每一發聲;音調哀切,聞者泣下。”
魯迅 《彷徨·祝福》:“鎮上的人們也仍然叫她 祥林嫂,但音調和先前很不同。”

⒉  指樂曲的旋律。泛指樂聲。

宋 危稹 《漁家傲·和晏虞卿詠侍兒彈箜篌》詞:“十四條絃音調遠,柳絲不隔芙蓉面。”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局詐》:“所恨無良琴;若得良琴,音調益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