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調的意思

注音 ㄔㄤˊ ㄉ一ㄠˋ

拼音 cháng diào

基本釋義

⒈  唐人稱七個字一句的詩歌為長調,五個字一句的詩歌為短調。

a sentence of a poem made up by seven words in Tang Dynasty;

⒉  詞家稱九十一字以上的詞為長調。

a ci poems composed of more than ninty-one words;

國語辭典修訂本

長調「ㄔㄤˊ ㄉ一ㄠˋ」

⒈  字數較多的詞調。清朝毛先舒以九十一字以上者為長調。

清·萬樹《詞律·發凡》:「自草堂有小令、中調、長調之目,後人因之,但亦約略云爾。」

引證解釋

⒈  能配聲歌唱的七言詩。

唐 李賀 《申鬍子觱篥歌》序:“﹝ 申鬍子 ﹞自稱學長調、短調,久未知名……因謂吾曰:‘ 李長吉 爾徒能長調,不能作五字歌詩。’”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體》:“以時而論則有建安體……曰長調,曰短調。”
胡才甫 箋註:“長調即七言詩,短調乃五言詩。”
郭紹虞 校釋:“此五言七言必須合歌,與一般吟詠之詩不同。”

⒉  長詞之稱。詞調體式之一。 明 刻本《類編草堂詩餘》以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一般多沿用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