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穴的意思

注音 ㄈㄨˋ ㄒㄩㄝˊ

拼音 fù xué

基本釋義

⒈  土窟。復,通“”。語本《詩·大雅·綿》:“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

國語辭典修訂本

複穴「ㄈㄨˋ ㄒㄩㄝˊ」

⒈  古時穴居,在平地上用土堆成的洞穴。也作「複穴」。

引證解釋

⒈  謂穴居。亦指穴居的土窟。平地曰復,高地曰穴。

語本《詩·大雅·緜》:“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
《淮南子·氾論訓》:“古者民澤處復穴。”
《禮記·月令》“﹝季夏之月﹞其祀中霤” 漢 鄭玄 注:“中霤,猶中室也。土主中央,而神在室,古者複穴,是以名室為霤雲。”
孔穎達 疏:“複穴者,謂窟居也。古者窟居,隨地而造,若平地則不鑿,但累土為之,謂之為復,言於地上重複為之也;若高地則鑿為坎,謂之為穴。其形皆如陶灶。”
《公羊傳·哀公六年》“而至於中霤” 徐彥 疏引 南朝 宋 庾蔚之 曰:“複穴皆開其上取明,故雨霤之,是以因名中室為中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