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言的意思

注音 ㄈㄚˇ 一ㄢˊ

拼音 fǎ yán

基本釋義

⒈  合乎禮法的言論。

⒉  猶格言。

⒊  指釋、道之經論。

德語 Musterworte (Eig, Werk, Autor: Yang Xiong, Dichter und Gelehrter)​

國語辭典修訂本

法言「ㄈㄚˇ 一ㄢˊ」

⒈  禮法之言。

《孝經·卿大夫章》:「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⒉  書名。東漢揚雄撰,有晉李軌注及宋司馬光集註,此書擬論語而作。

引證解釋

⒈  合乎禮法的言論。

《孝經·卿大夫》:“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唐 楊炯 《右將軍魏哲神道碑》:“君升朝翊贊,道先王之法言;公府弼諧,對上天之休命。”
宋 王安石 《答韓求仁書》:“蓋序《詩》者不知何人,然非達先王之法言者,不能為也。”

⒉  猶格言。

《莊子·人間世》:“法言曰: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則幾乎全。”
元 劉壎 《隱居通議·詩歌》:“杜少陵 詩,自與造化同流,孰可擬議?若君子高處廊廟,動成法言,恨終欠風韻。”
清 阮葵生 《茶餘客話》卷十:“法言云:侍坐則聽言,有酒則觀禮,何非學問之道。”

⒊  指釋、道之經論。

南朝 宋 謝靈運 《曇隆法師誄》:“茹芝術而共餌,披法言而同卷者,再歷寒暑。”
《雲笈七籤》卷九六:“若不信法言,胡為棲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