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郎的意思

注音 ㄓ ㄌㄤˊ

拼音 zhī láng

基本釋義

⒈  稱漢末、三國時僧人支謙。指晉代高僧支遁。泛稱僧人。

國語辭典修訂本

支郎「ㄓ ㄌㄤˊ」

⒈  三國高僧支謙,細長瘦黑,眼白多而睛黃,博覽梵籍,時諺雲:「支郎眼中黃,形軀雖細是智囊。」見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卷五》。後以支郎泛稱和尚。

唐·韋莊〈下第題青龍寺僧房〉詩:「酒薄恨濃消不得,郤將惆悵問支郎。」

引證解釋

⒈  稱 漢 末、 三國 時僧人 支謙。參閱 隋 費長房 《歷代三寶記·魏吳錄》、 宋 道誠 《釋氏要覽·稱謂》。

月支國 人,於 東漢 末遷居 吳 地,從 吳 孫權 黃武 二年(公元223年)到 孫亮 建興 二年(公元253年),譯出《大明度無極經》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為著名的佛經翻譯家。其人細長黑瘦,眼多白而睛黃,除博通梵籍外,於世間技藝亦多所精究,時人諺曰:“支郎 眼中黃,形軀雖小是智囊。”

⒉  指 晉 代高僧 支遁。參見“支公”。

明 沉德符 《野獲編·釋道·禪林諸名宿》:“其時 雪浪 洪恩 本講經法司,而風流文藻,辨博自喜,有 支郎 畜馬剪隺之風。”
清 曹寅 《寄題東園》詩之七:“支郎 偏愛馬,處士獨憐鶴。”

⒊  泛稱僧人。

唐 鄭谷 《重訪黃神谷策禪者》詩:“初塵芝閣辭禪閣,卻訪 支郎 是老郎。”
前蜀 韋莊 《下第題青龍寺僧房》詩:“酒薄恨濃消不得,卻將惆悵問 支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