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解的意思

注音 ˙ㄉㄜ ㄐ一ㄝˇ

拼音 de jiě

基本釋義

⒈  獲釋。

⒉  猶言解悟,領會。

⒊  德行和才能。得,通“德”。

國語辭典修訂本

得解「˙ㄉㄜ ㄐ一ㄝˇ」

⒈  悟得其中的道理。猶言領會。

南朝梁·王筠〈國師草堂寺智者約法師碑〉:「遊戲神通,莫不皆悟無生,鹹知妄想,隨類得解,俱會真如。」

⒉  獲釋。

《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

引證解釋

⒈  獲釋。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太祖 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出關,過 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

⒉  猶言解悟,領會。

《藝文類聚》卷七六引 南朝 樑 王筠 《國師草堂寺智者約法師碑》:“開寶函之奧典,闡金字之微言,顯證一乘,宣揚三慧,辯才無閡,遊戲神通,莫不皆悟無生,鹹知忘想,隨類得解,俱會真如。”

⒊  德行和才能。得,通“德”。

《敦煌變文集·醜女緣起變文》:“慚恥這身無得解,大王寵念赴(副)乾坤。”
蔣禮鴻 通釋:“‘得’是‘德’的假借字……‘解’是才能。”

⒋  謂獲得鄉薦。參閱《文獻通考·選舉三》。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四:“官府多用申解二字……士人獲鄉薦亦曰得解。”
《宋史·選舉志二》:“時諸道貢籍多燬於兵,乃詔轉運司令舉人具 元符 以後得解、升貢、戶貫、三代、治經,置籍於禮部,以稽考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