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頭的意思

注音 ㄆ一ㄥˊ ㄊㄡˊ

拼音 píng tóu

基本釋義

⒈  〈方〉:普通;平常(人)

平頭百姓。

common people;

⒉  用在數字前面,表示整數。

平頭二十歲。

a full (number);

國語辭典簡編本

平頭「ㄆㄧㄥˊ ㄊㄡˊ」

1.一種短髮髮型,從腦後到兩鬢的頭髮全部理光,上端頭髮稍長齊平。

造句怕熱的弟弟理了個平頭,準備迎接漫漫長夏。

2.不論長短、高矮,上端一律切為平齊。

造句平頭式平等

國語辭典修訂本

平頭「ㄆ一ㄥˊ ㄊㄡˊ」

⒈  一種短髮的型式,從腦後到兩鬢的頭髮全部推光,上端頭髮稍長齊平。

⒉  古時僕隸所戴的頭巾,引申作奴僕。

南朝梁·蕭衍〈河中之水歌〉:「珊瑚掛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提履箱。」
《西湖二集·卷一一》:「收拾了細軟物件,帶領了平頭、鍋邊秀,一逕而來。」

⒊  平凡的、一般的。

如:《負曝閒談·第三回》:「我們當老爺的都做了賊,那些平頭百姓,不一個個都該做強盜麼?」

⒋  不帶零頭的整數。明·湯顯祖也作「齊頭」。

《牡丹亭·第七齣》:「(旦)​敢問師母尊年?(末)​目下平頭六十。」

引證解釋

⒈  凡計數逢十,如十、百、千、萬等不帶零頭,俗謂之齊頭,亦稱平頭。

唐 白居易 《登龍尾道南望憶廬山舊隱》詩:“青山舉眼三千里,白髮平頭五十人。”
元 燕公楠 《摸魚兒》詞:“又浮生平頭六十,登樓悵望 荊楚。”
清 趙翼 《五十初度》詩:“里居荏苒四經春,忽作平頭五十人。”

⒉  作詩的聲病之一。

《南史·陸厥傳》:“約(沉約 )等文皆用宮商,將平、上、去、入四聲,以此製韻,有平頭、上尾、蠭腰、鶴膝。”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體凡》:“平頭謂第一字與第六字同聲,第二字與第七字同聲。”

⒊  頭巾名。參見“平頭小樣巾”。

⒋  代指奴僕。參見“平頭奴子”。

宋 陸游 《兀坐久散步野舍》詩:“赤腳舂畲粟,平頭拾澗柴。”
明 湯顯祖 《紫釵記·回求馬僕》:“好教你垂鞭接馬玉童扶,衣箱別有平頭護。”
清 錢謙益 《<唐祖命詩稿>序》:“祖命 別餘之 溧水,而遣平頭裹糧以候余文。”
清 黃景仁 《苦暑行》:“平頭搖扇不可得,拔劍驅蠅聊爾爾。”

⒌  猶平常,普通。

《儒林外史》第三回:“若是家門口這些做田的,扒糞的,不過是平頭百姓。”

⒍  謂不分高低。

史芬 《羅炳輝將軍生平》二:“官司判了個平頭,雙方都沒輸贏。”

⒎  男子髮式。頂上頭髮留的稍長,剪平,從腦後到兩鬢的頭髮全部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