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帖的意思

注音 ㄕˊ ㄑ一 ㄊ一ㄝ

拼音 shí qī tiē

基本釋義

⒈  草書碑帖。東晉王羲之書。唐太宗集所藏王羲之草書書札二十八通,付弘文館摹刻而成,因第一帖首行有“十七”二字,故名。書法體勢縱橫,神采飛動,為王羲之草書代表作。歷代翻刻頗多,今存宋拓本。

國語辭典修訂本

十七帖「ㄕˊ ㄑ一 ㄊ一ㄝ」

⒈  晉王羲之的草書帖。為二十餘件書帖合併而成的總帖,因居首一帖開端有「十七」二字,故稱為「十七帖」。此帖雄健疏放、氣象超逸,為王羲之草書作品中最負盛名者,歷代均取作草書範本。

引證解釋

⒈  草書法帖名。 晉 王羲之 所書信札。因第一札開頭有“十七日”三字,故名。 唐 太宗 時,命愛好書法的京官隸屬弘文舘,以禁中法書為學習的範本,中有“十七帖”,故又稱“舘本十七帖”。此後輾轉相刻,版本不下十餘種。今存有翻摹的 宋 拓本。參閱 清 包世臣 《藝舟雙楫·十七帖疏證》。

唐 張彥遠 《法書要錄·右軍書記》:“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 貞觀 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烜赫著名帖也。”